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郭沫若的史剧观。
  • 郭沫若指出“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这就是说,历史剧作家在剧本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时,不一定完全再现历史的事实,可以在不违背重大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原则下进行一定的艺术虚构,否则,历史剧的文学艺术特性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为在戏剧中,事实就是情节。而这种情节是剧作家基于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创作要求加以重新组织和创造的,它包含着作家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考。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事实都能反映生活的真实,构成历史剧的情节的。
    郭沫若这样说,同时也是这样做的。比如郭沫若的《卓文君》是他的第一篇“翻案文章”,他把历来被封建卫道士诋毁为荡妇的卓文君塑造成为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专制制度的叛逆女性,并给予她高度的评价。而《王昭君》也一改历史上那个怀抱琵琶哭哭啼啼出塞去的王昭君形象,让她出于反叛王权和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而自愿下嫁匈奴。
    除此之外,郭沫若后来创作的《蔡文姬》就更是如此,将曹操的翻案文章做到了极致。《蔡文姬》中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才华盖世的蔡文姬,可是,郭沫若自己却说过这样的话:“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千百年以来,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难以盖棺定论。曹操一直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为历代历史学家乃至文学家所争论不休。根据史料记载,曹操是一位足智多谋,有勇有识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为人谲诈,多疑、嗜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是他的做人信条,这些常常为后人所非议。大多数评论家都肯定曹操的才能而却非难其为人,将曹操称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不论是戏剧还是小说,曹操的形象大多是反面的。在戏曲舞台上,曹操往往被塑造成大白脸,作为阴险奸诈的化身。
    而在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则被描绘为一名心胸宽大、爱民如子、知错就改、以文治国、正直果敢的完美无缺的人物。固然史学家可以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像郭沫若这般如此彻底地“替曹操翻案”则实属少见。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