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关于“文学基于普遗人性”的论争。
-
这场论争于1928-1930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粱实秋之间。梁实秋针对左翼作家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章中主张“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针对革命文学倡导者,他的批评有其合理性,也不无偏颇。
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然而“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鲁迅还指出文学与阶级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秋瑾女士的《勉女权歌》发表在()上。
- 同光体代表诗人和主要创作倾向。
- “黑八论”
- 1895年,严复在《直报》发表著名文章《
-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是()
- 南社
- 近代资产阶级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比较分析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
- 为什么说梁启超是“新文体”的最杰出的代表
- 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
-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他正是通过对同
- 近代小说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 同光体
-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与“文艺黑线专
- 试析常州词派认同的审美原则“重、拙、大”
- 简述“新文体”最后完成的标志。
- 近代散文的发展和演变有哪些特点?它在创作
- 简述“诗界革命”的口号及其意义。
- 光绪十八年(1892年),上海出现了一个
- 在冯文炳早期的小说创作集()中,表现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