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论述基督教精神在《雷雨》中的体现。
  • “原罪观”是基督教的重要教义,它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而造了罪,此罪一直传至亚当的所有后代,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由,因此,人生来就是负罪的,而且负罪是人类的宿命。这一教义要求人类洗心革面,不断地向上帝忏悔,上帝就会宽恕一切负罪者,并启示和感化他观念,曹禺在《雷雨》这部剧作中,即对负罪者给予了怜悯和同情。作家精心结构了“序幕”和“尾声”。“序幕”和“尾声”同在一所教堂附属医院(以前的周公馆)的一间客厅内展开情节。这所医院里住着周朴园的两位患了精神分裂症的昔日情人———蘩漪和鲁侍萍。“序幕”拉开,在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低回轻柔的音乐声中,一个面容憔悴的老人(周朴园)正在虔诚地向上帝忏悔。在这样的戏剧情境中,通过这所医院里看护的对话和周朴园朦胧的回忆,剧作追溯出一个曾经在周公馆里发生的悲剧故事。随着剧情的被推向高潮,剧中人物的悲剧一个个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周萍和四凤因兄妹乱伦关系的真相大白,一个开枪自杀,一个触电身亡;纯情迷恋着四凤的周冲因追逐四凤也魂归西天;鲁大海怀着一腔愤懑不知走向了何方;蘩漪和侍萍不堪忍受情感的剧烈创痛而精神崩溃;周朴园作为全剧惟一健在者和造成这一系列悲剧的“祸根”,无疑要经受道德良心的痛苦折磨。“尾声”又回到了“序幕”中演出的情景,负罪者周朴园作忏悔时的形象显得愈发憔悴苍老,这不由地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显然,曹禺在《雷雨》中强化了道德感化的力量,并在精心构置的基督教文化背景(十字架上受难的基督、《b小调弥撒曲》、连绵不断的教堂钟声和合唱队颂主的赞美歌)中,把人们的审美知觉升华到一个神圣迷人的境界,让人们在恬然静穆的氛围中,潜心倾听上帝在“天国”发出的至善至美的教诲。显然,曹禺在《雷雨》中寄托了一个梦幻般的幻想,他启示人们要诚心向善,通过道德的内心约束,获得心灵的圣洁,最终“天国”的“光辉”便会普照人间。
    《雷雨》中周萍和四凤兄妹二人的乱伦悲剧令人触目惊心。周朴园年轻时热恋身边纯洁善良的女仆侍萍,同她生下了两个儿子。然而,他为赶娶一位年青漂亮的小姐,竟然在大雪天把侍萍连同怀抱中的婴儿(大海)赶出家门。二十多年后,饱尝生活酸辛的侍萍,因来看望在周家做丫头的女儿四凤,奇迹般地与周朴园相逢。通过他们的谈话,道出了周朴园的长子周萍与四凤同母异父的关系,很不幸,这一对兄妹已成为热恋中的情人,而且四凤已怀有身孕,这样,一场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因此而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基督教教义中,乱伦是大逆不道的,凡乱伦而违背“天命”的,必遭报应。观众感到,剧中周萍和四凤的悲剧命运也像是在劫难逃。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是二十多年后,周朴园和侍萍虽都饱经人事变迁,却被命运驱使着重逢在周公馆,而且他们的儿女竟重犯了他们二十多年前犯下的错,以致酿成了这场悲剧。这使人联想到《圣经》中描写的人类始祖所遭遇的不幸,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禁果,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这一罪过连累了他们的子孙后代,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头。剧中周家的悲剧因缘也可作如是说。既然人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负罪,那么,人们就要经常地忏悔,并通过扬善抑恶得到心灵的净化,《雷雨》在这方面显示的意旨是显而易见的。曹禺苦痛于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并希望宇宙中能有公正的“主宰”来行使它的“管辖”,使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希伯来的先知们称赞的“上帝”会如何呢?《圣经》上说:“上帝是公义的审判者,又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上帝。”基督教认为,人世间的邪恶混沌和不公都是因为人类违背了天命造成的,全知全能的上帝不会任其发展下去,必将赏善惩恶,把人类引向光明的彼岸。曹禺创作《雷雨》时,便感到宇宙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雷雨·序》)。他还感到郁闷的是,基督教推崇的赏善惩恶的上帝竟一味听凭恶欲横流,迟迟不行使他神圣的天职。在《雷雨》中他写出了一件件人间悲剧,同情和怜悯那些无辜的弱者的遭遇,同时希望赏善惩恶的上帝不再沉寂,“平地轰起一声巨雷”,把“盘踞在地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雷雨》里的负罪者周朴园给众人带来了灾难,灾难也同样降临到他的头上,他的一家人死的死,疯的疯,这使他的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真比死还难受。《圣经》上写道:“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耶和华也在天上打雷。至高者发出声音,便有冰雹火炭。他射出箭来,使仇敌四散。多多发出闪电,使他们扰乱。”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