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论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文化背景、思想内容及历史意义。
  • 产生背景: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895年5月向光绪上书:"请开学校折"中提出的。"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一些拥护教育、音乐改革的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积极开展的新型学校唱歌的经验、方法和学习西洋音乐知识技能,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一时间大批各式各样的、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等纷纷得以出版发行内容:
    1.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表性的歌曲有:《中国男儿》等;
    2.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体操-兵操》等;
    3.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的,如:《革命军》等;
    4.呼吁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代表性歌曲有《勉女权》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的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格致》等;
    6.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始业式》)等。
    特点: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曲调填词编成,自创曲调极少。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意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
    1.它是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教材,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师资队伍;
    2.随着学堂乐歌的广泛开展,西方音乐理论、记谱法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技法逐渐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新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学堂乐歌还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