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现代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灾难。1929~1932年,世界各国的工业生产急剧下降,物价水平大幅下跌,失业率急增。其中工业生产的跌幅在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分别为50%、40%、30%、10%,物价水平的跌幅分别为30%、30%、40%和25%,各国失业率都接近于25%。对于这次大萧条,后来的学者依据各自的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1)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大萧条的主要诱因在于投资者信心的不稳定,政府的放任自流是大萧条蔓延的主要原因。 (2)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中批驳了凯恩斯的观点,指出美联储采取错误的干预政策——高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才是美国经济从波动演变为大萧条的罪魁祸首。 (3)金德尔伯格和特姆恩等人则做出了国际性的解释,指出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水平上没有一个经济上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家以及各国采取金本位制度,致使各国采取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加速了衰退的国际蔓延,导致大萧条的产生。 这些观点是否必然相互冲突?如果冲突,其中冲突的核心是什么?如果不冲突,你可以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协调和整合?
- 凯恩斯、弗里德曼、金德尔伯格和特姆恩之间的观点在本质上并不是冲突的。实际上,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分析的是在封闭条件下经济运行情况,其区别在于对社会总供给曲线的假定,而社会总供给曲线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不同。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经济运行状况就如凯恩斯所描述,而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经济运行就如弗里德曼所描述。而金德尔伯格和特姆恩只是将开放经济因素引进经济模型中,即加入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因素对国内均衡的影响,是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封闭经济分析的补充,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理论没有本质上的冲突。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中的货币,是指人
- ()是总支出的构成部分。
- 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
- 弗里德曼是哪个宏观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 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 试求:(1)
- 出口退税率
-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
- 计算分析题:已知:C=100+0.7(Y
- 试论在何种情况下,AS曲线是水平的、垂直
- 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不应对经济周
- 流动偏好陷阱
- 家庭主妇提供的劳务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
-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稳定收入水平,
- 假设某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C=600+0.
-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价格水平上升
- 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
- 在短期,石油价格的暂时上涨会导致价格水平
- 根据鲍莫尔——托宾模型,决定人们去银行的
- 货币政策的改变将移动()。
- 下列哪一项措施是中央银行无法用来变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