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论述把关研究发展的历史。
  • 传播学中的把关研究,是一个不断深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1947年,传播学的五大先驱之一卢因第一次提出“把关”一词,认为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在有拿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把关的实质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卢因的把关概念的提出,启发了许多传播研究,使许多传播研究沿着他引领的方向走向纵深,发现许多颇有见地的问题,得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结论。比较出名的是怀特的把关研究、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怀特的把关研究一向被奉为传播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就是:输人信息一输出信息一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将把关人当做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这显然不符合传播的实际。麦克内利的研究弥补了怀特的研究结果单一化的缺陷,他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比如采访对象、通讯社驻外记者、外国分社编辑、国内总社编辑、报社电讯编辑、总编辑等。信息经过这一系列把关人的层层筛选、过滤与加工,最终到达它的受众。麦克内利的把关研究的缺点在于他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每个关口都平起平坐,不分主次。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弥补了这种不足,指出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他把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令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编辑。经过新闻媒介的双重把关之后,一幅人为的现实图景便呈现在受众面前,而这幅图景同世界的本真面貌并非一回事,二者并不完全一致。把关学说的提出,宣告了西方新闻传播界的客观原则论(即“镜子理论”)的终结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