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论述拉波特(Laporte,1967)潮汐作用相带模式。
  • 拉波特(Laporte,1967)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特征,以潮汐作用带为主要标志,划分出三个相带,即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各带的特征如下:
    (1)潮上带:
    ①是指平均高潮面以上几英寸到几英尺的地带,平时在水面以上,只有在特大潮水或特大风暴时才被海水淹没。
    ②岩石类型主要是泥、粉晶白云岩、白云质泥质石灰岩,球粒泥晶石灰岩等。
    ③常见干裂、鸟眼构造,纹理及反映藻席的平缓褶皱纹理。泥裂中的白云石细脉也常见,化石少见。
    (2)潮间带:
    ①是指平均高潮面与平均低潮面之间的地带。
    ②岩石类型主要为薄层的不含化石的球粒泥晶石灰岩;砾石级的内碎屑及扁平的竹叶状砾屑常见,也有鲕粒及砂级内碎屑,叠层石及藻灰结核也常见,化石种类较单调,但数量却相当丰富,多呈杂乱堆积,冲刷现象常见,也有干裂。
    (3)潮下带:
    ①是指平均低潮面以下的地带。
    ②岩石类型主要是厚层至块状球粒泥晶石灰岩含各种生物碎屑的石灰岩以及富含层孔虫格架的礁石灰岩。
    在1969年,拉波特又把他的模式进行了修改,主要把潮下带划分为上下两部。潮下带上部位于浪底之上,为高能环境,为礁和滩的发育地带;潮下带下部位于浪底以下,为低能环境,为泥晶石灰岩生成环境。
    评述:拉波特开创了以潮汐带为主标志或形式的划分碳酸盐岩相的先例,直到现在,这种划分碳酸盐岩相带的方法和原则还在继续被采用。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