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论述杨等的碳酸盐岩相带模式。
  • 杨等拟定的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碳酸盐岩相带模式,划分出四个相带:潮上相带、潮间相带、局限潮下带及开阔潮下带。
    ①潮上相带:发育在平均高潮面以上的广阔潮坪上,高潮或风暴时被水淹没,风暴退却沉积物露出水面,而发生干裂及鸟眼构造,沉积物有藻席,亦可有砾石级或细小的内碎屑。由于毛细管浓缩作用,可形成白云化,偶见石膏、硬石膏,由于盐度高,缺少海洋化石及虫孔。
    ②潮间带:形成平均高潮面和平均低潮面之间的潮坪上,其上部长期露出水面,沉积特征与潮上带相同。而其下部,经常有沉积物的再改造,能量高而集中,造成局部冲刷和沟槽,常形成内碎屑及生物碎屑。上部藻席繁盛,下部则发育抗浪性更强的藻头、柱状叠层石及藻结核等,上部多垂直虫孔,下部多水平层孔。
    ③开阔潮下带:位于平均低潮面以下,为高能环境,波浪和潮汐可搅动和簸选底部沉积物,形成清洁的(即无灰泥的)内碎屑灰岩或生物碎屑灰岩,可见低角度的斜层理,各种海洋生物如棘皮类、珊瑚、腕足类、三叶虫、软体动物均很发育。
    ④局限潮下带:当波浪和水流对开阔潮下带下部的沉积物进行搅运和簸选时,其能量逐渐为平缓坡度的海底所消耗,所以此带为低能带,主要是轻微冲刷的内碎屑生物碎屑亮晶石灰岩,致密的内碎屑生物碎屑泥晶石灰岩,此带较浅部分,可出现生物丘。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