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讫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叙 材料四: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二战后史实说明世界史观发展变化的合理性。
-
变化:由西方中心史观发展到全球史观。
二战后欧洲丧失霸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展,信息时代的到来,都论证了全球史观的合理性性。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是在()
- 17世纪中期,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纽约得自
- 维多利亚女王以自己的名字为时代命名,她从
- 很多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
- 下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 下表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
- 表格中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经济融人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
- 下面是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
- 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
- 1502—1505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
- 菲律宾在1512年被麦哲伦发现后命名为圣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
- 圣灵佑助,我获得了一种思想,就是从西班牙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下列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
-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
- 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