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评述中国营造活动的审美和建筑设计。
  • 选择木材作为结构的基本用材,切合中国农业国的概念,也较好地满足了大一统政权对营建活动作为观世需求的器用性要求。中国木结构以至整个建筑体系的技术与艺术成就都是在这一历史选择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审美:
    ⑴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趣味。善与真,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表现在建筑过程内部的矛盾上,而游离于善与真之外的形式美从来没有构成独立的范畴。中国建筑尤其是中期以前的建筑,结构构件本身多半就起到了装饰构件作用。
    ⑵形式美客观存在。中国建筑中的特色有三:其一,它从属于中国的礼的秩序要求,如色彩、开间等;其二,它遵循实践理性原则,以能体验到为归宿,对那些重要的建筑,对可能驻足观赏到全貌的重要建筑,比例才能被推敲,并经受实践的调整;其三,含蓄性与模糊性。建筑立面与屋顶一起形成轮廓线的形式美对中国人更有意义,不像西方审美以元素自身完整构成整体。
    ⑶“和而不同”则是中国自身审美观念的根本要求,即要求多样的统一而不是单一,且这统一表现为对应因素的相济,这种对和谐秩序的追求同样体现在建筑艺术中。传统建筑中和而不同的效果通过两个途径获得:一,微差,如佛光寺开间;二,对仗,以内在的相辅相成构成完整和谐的群体。
    意境美是中国传统审美要求,既包含着人的自然化,也包含着自然的人化。在建筑上就要求设计者在充分驾驭与解决基本矛盾的同时,朝向创造环境氛围特色这一更高层次拓展。
    建筑设计:
    ⑴空间与屋顶艺术。中国建筑的第一特殊矛盾性表现在它的空间层次上,古代中国人的室外自然空间与室内生存空间之间横亘着院落空间、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各重屏障,两极之间的多层次性中性空间正是中国建筑群多层的具体表现。
    另一个特性矛盾是硕大的屋顶,它柔曲之美的屋顶曲线,除利于排水、檐下采光等之外,观念形态与审美的追求也是一种。
    在中国建筑群中制约着周围空间的不是柱网层,也不是台基,而是屋盖层,屋盖部分是设计的核心部分与起始部分。如定进深时要以柱顶中心距为基准等。中国楼阁中屋顶的组合,就是为了呼应各个不同方向的审美趣味而产生的,离开了由上而下的设计思维程序是不可能完成的。
    ⑵模数制与结构体系。中国建筑的模数制中反映在《营造法式》中“以材为祖”上,包含三个内容:其一是设计时选用的作为制约全建筑主要尺寸的木构件的等级;其二指的是以反映该等级的标准断面的木构杆建;其三,以该标准断面杆件为基础的木构构件。
    中国建筑的模数制的特点之一是直接为礼制所要求的等级制服务,通过提高材等加大重要建筑的安全系数来控制建筑等级;之二是为设计和施工者保留充分灵活性,主要反映在对构件断面作规定,而对构件长度很少规定。
    在这种模数制的定位下,中国古建筑立面强调的是水平感 ,即使是高层建筑如楼、阁、幢等也是多水平线的叠加而强化水平感。
    结构在受外力作用后如何维护纵向和横向的稳定是一个重要问题。早期木结构中存在着不少斜向构件,如斜昂、叉手、托脚、斜撑等,但在中国方位观、礼制中正概念、施工中的层叠式铺设需求的影响下,斜向构件一方面隐藏在墙体或暗层中,一方面又逐渐退化而以别样的构造措施替代。这样,中国建筑的屋面虽然是斜的,而内部构架及后期建筑的可见部分都显现一种横平竖直的基本秩序和稳定感,却缺少可靠的解决稳定的支撑体系。
    本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混为一体,模数制本身以构件安全度为基础已说明这一点,但长期的道器相分,使建筑技术处在经验科学范畴。匠师知其然而难准确知其所以然。士阶层在这一领域中对工作原理缺少穷究精神,因而始终未出现欧洲文艺复兴后建立在定量分析上的结构新体系,显示了实践理性在本质问题探讨上的不足。
    ⑶地域文化与建筑的乡土性。中国的一统只是政治上,而在文化上,在实际生活中,从来不曾一统。因此在总体上,中国建筑不仅有历时性的变化,显示了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官式建筑形制化的特点;更存在着共时性的地域文化差异,如北国的淳厚、江南的秀丽、蜀中的朴雅、塞外的雄浑、雪域的静谧、云贵的绚丽,无一不是存在今日的宝贵建筑遗产中的地域特性。当我们关注建筑传统的共性之后,也应珍视他们各自的文化传承。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