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举例说明使用间接材料也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说明原因。
-
作家获得创作材料的方式有两类:即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直接材料指作家亲身经历和亲自看到的材料。作家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客观世界的生活现象,无限丰富。作家在生活实践中,会经历各种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必有许多事情和现象留存在记忆中。间接材料指作家以这样和那样的方式获得的非亲身经历的材料,如从书本上获得的、听别人讲的。
据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他并不在岳阳楼,甚至没到过岳阳楼。这就是凭间接材料创作出来的。文中写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涯际;朝晖夕映,气象万千。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自然过渡到下文,下面写触景生情,洋洋酒酒,气派不凡,而其景中不外登楼之见,即“畏景则悲,清景则喜”。最后,终于推翻了迁客骚人的常情,翻奇出新。诗人摆脱了实景的局限,登高万里,抒发自己的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艺术构思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生活形象的触发和艺术形象的受胎,可以称为发韧阶段。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昨夜秋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时作家内心萌发着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情感的冲动,作家的创作动机已经形成。
第二,艺术形象的具体酝酿和发展,可以称之为酝酿阶段。同样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叫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个阶段要安排人物、情节、场景,处理各材料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阶段。在苦苦地思索过程中,可能会有灵感的爆发。
第三、艺术形象的趋于成熟或基本完成,可以称为形成阶段。“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作家的构思经过形象的的萌芽、生长,主要人物有了眉目之后,就要进一步的扩展深化,构思整个作品的艺术形象体系。请你谈谈艺术灵感问题所谓灵感是指一种偶然获得的文思特别畅达,感情特别激越,形象趋向明朗,语言运用格外得心应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敏锐的创作心境。
灵感有三个特性即突发性、直觉性和创新性。突发性的意思是说,艺术的感应,文思的开窃,来的时候遏阻不住,去的时候也抑止不了。它会用奇异的声音突然奏响,又会像亮光一样地忽然消失。灵感来临的时候作家思绪风发,满目文采,满耳清音。灵感仿佛是天外来客,来无影,去无踪,事先无法预料,来后也无法控制,完全是突发的,又是自动的。
第二个特点是灵感具有直觉性,灵感中的直觉与我们常说的艺术直觉非常相似。我们首先来看看艺术直觉在艺术作品中的情况。艺术中经常出现对主人公的直觉的描写。如《福尔摩斯探案》中,福尔摩斯一见到华生,就说出华生是从阿富汗回来的。接着福尔摩斯把他的判断的根据全部说出来了。这种省略了推理过程,从感性经验直接到理性结论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叫它为直觉。《福尔摩斯探案》的作者,英国人阿·柯南道尔生活在唯物主义处于主导地位的时期,他描写的福尔摩斯有很多神奇的品质,但他对这些神奇的事件的解释大都是以唯物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书中福尔摩斯对华生所作结论的由来,就是乎太机械了一些。《桃花灿烂》中远在千里之外的星子,感到粞子需要她。原来在武汉的粞子已处于生命的弥留之际。这也是直觉的表现。直觉在艺术作品中出现,不过,我们应该把直觉和神秘主义区别开来。直觉是从感性认识直接到对对象的本质的认识,是真理的一种表达方式。神秘主义则不是真理。前几年,功夫很流行,神秘主义就是功夫流行的土壤。什么千里发功治病,水向上流,水基燃料,等等,无奇不有。所以在用直觉处理情节时,需要特别当心,要有柯南道尔的精神。现在,我们给直觉下个定义:直觉是在主体对当前刺激的感知中,已经成为潜意识的过去意识渗透到当前的知觉中来,主体的感知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省略了推理过程,直接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使感知产生了质的飞跃,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活动。直觉和艺术直觉有什么联系呢?艺术直觉是在艺术创作中,作家直接、迅速地感知对象,直接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并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把感知的对象表现出来的一种创作状态。曹禺在1963年作的《<雷雨>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些人已经给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的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到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也许写到未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着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而引起作家感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不可明状的情绪。”可见,作者在创作《雷雨》时,主要凭借着艺术直觉。灵感的第三个属性是创新性。.创新性是灵感最本质的属性。第一次把姑娘比作花时,就叫着创新,叫着创作。海子在他的诗中写到:“告诉你,我不相信!”这一诗句,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这就是灵感的创造。“跟着感觉走,牵着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这也属于灵感的创造。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番石榴红了》中,回答他为什么写俏姑娘雷梅苔丝坐床单升天时,他说是他小时候奶奶给他讲了许多有关飞天的故事。我们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这一情节的理解和认识时,发现这一情节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动荡的社会的艺术化的反映,这种反映的方式也可以归于一种灵感。虽然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但它仍然是有迹可循的。人们常用“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来形象灵感的内在轨迹。我们说要获得灵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其次,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只有心有千千结,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结合艺术作品,谈谈艺术丑的问题艺术,是指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所生产的具有审美功效的作品。严格地说,艺术就是美的,没有创造出美的形象的作品,不叫艺术。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塑造了丑的形象的作品,是不是艺术?比如说上面提到的《伪君子》。艺术家塑造的丑的形象与美是什么关系?总的说来,艺术不等于艺术所表现的对象,艺术中所表现的对象的丑也就不等于艺术的丑。卓别林表演的《独裁者》,被模仿的对象希特勒是丑的,而卓别林的表演是美的。艺术把生活中的丑的东西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是艺术家劳动创造的结果,有利于人们认识丑从而摒除丑,所以无论从过程还是从结果来看都是美的。方方的《风景》,所描绘出来的风景并不美,但作者审视生活的艺术眼光,让我们的心灵震憾,具有强烈的审美作用。对象的丑是指客观事物与人的行为的假、恶、及形式的毁损,而艺术的丑是指艺术作品中存在的缺陷和以艺术的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审美情趣,包括低劣的技巧、浮华的形式、空虚的内容、简单的模仿。贾平凹的《废都》,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着有争议的地方。(表现当时追求堕落的社会风气)
艺术中的丑角,也不是真正的丑,而只是以形式上的残缺来表现品质上的美。丑角的长相、性格有一些滑稽可笑的地方,实际上是表现人的品质上的美。我们经常看到的赵本山表演的农民形象,就其本质而言其中的农民就是丑角。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的长“猪尾巴的孩子”,就是用艺术的美所表现的对象的丑。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