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管子之学“本末”论。
  • 齐国的管子学派也提出了“强本禁末”的主张,并把“不好本事”和“末产不禁”看作是田野不辟、仓廪不实,“国贫而用不足”(《管子·七法》)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也有“野与市争民”、“金与粟争贵”(《管子·权修》),这类农与商、自然经济同商品经济相排斥的理论观点,但在政策、措施方面却主张对商业采取一些宽容乃至扶持的做法。它主张征工商税要合理,从轻:“关几而不征,市廛而不税”,“征于关者,无征于市;征于市者,无征于关;虚车无索,徒久无入,以来远人”(《管子,问》)。在理论上,管子之学对分工和市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也有较为中肯的认识。它强调:“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无市则民乏”(《管子·乘马》),等等。它还认识到市场能为生产者提供信息,从而能对生产起指导作用。它说:“市者可以知治乱,知多寡。”在获得信息的基础上,生产者就可以“生于虑,成于务”,进行正确的决策和安排相应的经营活动。
    管子之学虽然也常有把“末”同商联系的情况,但在具体谈论“本”“末”的矛盾时,更多地是以“末”指制造奢侈品的手工业和经营奢侈品的商业。禁末的矛头也主要是指向它们。它所说的本,虽然也主要是指五谷之农或粟帛之农;但又不对五谷之外的农业抱消极、歧视的态度。它认为富国、富民不仅要“务五谷”,也要“桑麻植于野,六畜育于家”以及“瓜瓠、荤菜、百果具备”(《管子·立政》)。他也有“禁山泽”的主张,但并非为了“利出一空”,而是为了在动植物萌生、孵育季节禁止入山泽采伐捕捞,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的思想。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