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变异?
  •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上一个在特定词语序列的引导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来自“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异变可以表现为作品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和思想观念的异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例如《关雎》作为一首反映男女爱慕之情的情歌在封建道学家那里则成为是对“后妃之德”的赞美之歌了。第二,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例如弗洛伊德通过引入“自我”、“本我”、“超我”的观念解析《俄底普斯王》,从而得出的“恋母情节”的主旨。第三,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例如由于我们缺乏必要的西方神话传说以及爱尔兰、犹太人的文化常识,就很难理解《尤里西斯》这本书。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例如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年,在解读《红楼梦》时,可能只对里面的游玩情节感兴趣,而只有到了老年经历了人生沉浮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一把心酸泪,满纸荒唐言”的含义。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一个拥有较高欣赏能力的人对于《尤里西斯》可能感觉如获至宝,而一个欣赏能力较低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味同嚼蜡。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