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下面是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某些商人善于投机钻营,做到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因而就整个社会来说,社会总商品的价值量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而已。 材料3: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里?
-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形成了资本的总公式的矛盾。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鉴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提出要
- 社会和谐是指:()
- ()第一次提出了“存在”的概念。
-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是什么?
-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后果有()。
- 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是()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
-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包括()
- 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
- 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
-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成成分是()。
-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
- 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正确的有()。
- 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
- 无产阶级领袖这个概念是指()。
- 对于资本家而言,他会把剩余价值的产生看成
- 社会阶级的分化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 价值评价有真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符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