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过雪山草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组歌”“混声合唱”及其结构特点。 2.通过视听、演唱、分析、比较、交流等活动,懂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重要意义,感受作品催人泪下的真情实感。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过雪山草地》。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歌唱中体验歌词、旋律、力度、速度、配器的描绘性作用。 【教学用具】 钢琴、电子琴(存储伴奏用)、音响、电视机、VCD光盘。 【教学过程】 一、音画导入课前播放音乐片《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选曲《四渡赤水出奇兵》片段。 师:这首歌曲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不陌生。请大家想一想,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曲再现了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音乐历史知识回答这个问题。) 师:大家谈到了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红军长征的故事。这首歌曲正是《长征组歌》里的一首。今天,我向同学们介绍《长征组歌》中的另外一首--《过雪山草地》。 二、教授新课 1.熟悉作品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课本,听老师在钢琴上弹唱歌曲《过雪山草地》,由于是初听,只要大家根据我弹唱的速度、力度和情绪说出你的感觉就可以了。 (学生通过书面内容和感受教师的范唱,回答上面问题。) 2.学唱歌曲 (1)提示并练习歌谱中前八分、后十六分,前十六分、后八分的节奏难点。准确唱出歌中的纯四度、纯五度音程。 (2)跟着钢琴视唱歌谱(划2/4拍)。 (3)跟着钢琴唱歌词。 (4)请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歌词。教师可用中弱的力度弹奏歌曲旋律。这样做,一方面作为背景音乐对学生朗读进行衬托,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到两者结合后的艺术效果。 (5)介绍“组歌”“混声合唱”的表演形式。 (6)利用电子琴存储功能制作伴奏,让学生再次演唱《过雪山草地》。 三、赏析作品 1.完整播放音乐片《长征组歌》选曲《过雪山草地》 (在学生观看片子过程中,教师不要随意打断片子的完整进行,但可以根据作品的发展变化设计重要插话,插话力求简单准确,起到引导学生欣赏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安静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中去。) 2.对欣赏作品的提示语设计《过雪山草地》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器乐部分和声乐部分。 器乐部分: (1)弦乐器的力度变化、半音级进出现。 (2)木管乐器的尖锐和铜管的粗粝使乐曲的情绪变得紧张。 (3)竹笛的柔和音色:夜色、草地、篝火的交织。 声乐部分: (4)第一段:女声齐唱,男声用缓慢、深沉的“MU”音衬托。 (5)“红军都是钢铁汉”的出现用坚定有力的节奏和音调,表现了钢铁汉般的雄姿。 (6)第二段:男高音领唱,完整重复第一段,演唱形式有了变化。 (7)“风雨浸衣骨更硬……”一个五度音程的跳跃,富于激情和豪迈。 (8)第三段:领唱与合唱的出现运用了复调呼应的手法,气势壮阔。 四、师生交流 1.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艺术角度谈自己的感受。比如第一段一开始的女声齐唱,男声“MU”音的衬托达到了什么效果?第三段男高音领唱与合唱的复调处理在力度、音色和情绪上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2.对学生能全面地、认真仔细地欣赏给予肯定。 3.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听艺术歌曲的能力,从此树立信心,开始关注经典作品。 4.还可把当年适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作为交流话题。 5.再次听赏歌曲的第三段并轻声随唱。 五、课堂小结
- 教学中,教师从音乐的本体出发,向学生介绍“组歌”“混声合唱”的演唱形式,鉴赏器乐部分时,提示学生关注旋律的半音阶进行,感受不同乐器音色与力度的变化,如木管乐器的尖锐和铜管的粗粝刻画出恶劣的自然环境,那漫天的狂风暴雪、高入云天的皑皑雪山,红军官兵翻越雪山的艰难,感受竹笛那明亮而柔和的音色与夜色、草地、篝火交织在一起的画面等;在学习歌唱时,提示并指导学生练习歌谱中前八后十六分、前十六后八分的节奏难点,唱准纯四度、纯五度音程,体会“风雨浸衣骨更硬……”一个五度音程的跳跃,激昂的音乐刻画出红军官兵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境界。让学生思考女声齐唱时,男声的哼鸣衬托产生了什么效果?男高音领唱与合唱的复调处理,在力度、音色和情绪上的变化是怎样的?等等。一一从音乐的要素上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和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注意突出一个“情”字。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教师的情感表现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情”字,把不同的“情”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中。如在学生学唱歌曲的环节中,教师启发他们心里要有真情,唱歌时要满怀深情;在教师指挥学生演唱歌曲的环节中,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指挥时不同的表情;在欣赏和观看舞台艺术片的环节中,提示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变化,感受演员演唱时的激情。正是以情动人,才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威尔第是()著名的歌剧作曲家,终年()岁
- 简述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
- 速度变化记号中,“rit”表示的是()。
- 《荆轲》的作者是谁?
- 舒伯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
- 我国的国粹艺术京剧,它的形成基本为三个阶
- 最初堆谐只用()伴奏。
- 中央音乐学院开始筹建于()年,成立于翌年
- 世界上最早根据数学原理制定十二平均律的是
- 《国际歌》是一首()歌曲。
- 不属于抗日救亡榜样歌曲的是?()
-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
- 请选出下列哪个是正确的以C为五音构成的减
- 北方梆笛与南方曲笛在形制、演奏方法、音乐
- 小字组#b至小字一组b之间共包含几个半音
- 京剧唱腔主要分为()与二黄两大类。
- 礼乐制度
-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是()朝的新律学家()
- “文场”和“武场”
- 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