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清代敕书及本质用途、文种源流、类型。
-
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公文。以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清代敕书的源流。
(1)用途渊源。清代敕书的本质用途是“职书”。该用途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奥战国推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时期,国君对所派任的郡守、县令,用“券书”开列被授任者职权和对其要求。
(2)文种源流。清代敕书是将隋唐以来君命文种“敕”的授任用途发展为分支文种。
清代敕书的类型。
根据所授任官员的地位高、低,可区分为二类:
(1)坐名敕。用于授任总督、巡抚、驻防将军、漕运总督、各关监督、总督仓场侍郎、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高级官员。以及临时差遣的军事统帅,如经略、大将军等。所谓“坐名”,词意指:在敕书文字表述上,要求“坐实其名”。即在敕书中写明(“坐实”)所授予职名和被授任者姓名.
(2)流传敕(简称“传敕”)。用于授权地位较前述稍低的司、道以下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司,以及副将、参将、游击等官。敕书中写明听授任官衔,不列出受任者姓名。
两者使用稍有不同:
(1)坐名敕须回缴。要求任满十,将敕书交六科查验销号后送内阁。对继任者,则另行撰发敕书。由于对同一职务,每易一任官员,就换写一道敕书,故开列的职权范围,容或因人而异。
(2)流传敕无须撤销。要求任满时,将敕书直接转交继任者收执。因为敕书由前、后任在本衙门内依次传替、故敕书开列的职权范围始终如一。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对已经明令开展的工作,在适当的时候用指示
- 在民国时期,必须由个人具名上呈的上行公文
- 布告
- 阐述表示层次结构的公文词语的构成。
- 长详
- 《清代苏州地区碑示二则》中两篇示文的结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批复”文种是对建
- 避讳的方法有三种:(1)(缺笔);(2)
- 《除肉刑制》一文的思想、谋篇、文风特色析
- 在会议纪要的结构模式中,()多用于法定代
- 唐初,中央最高官署实行三省制,这“三省”
- 差票
- 简述古代官府印章的类型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
- 阐述临时大总统令一课所提倡的政府部门之间
- 大总统令的用途包括()。
- 奏,是我国封建社会中陈述政事的重要公文文
- 试述奏本的用途萎缩和被取消。
- 表态用语
- 国民党政府时期,本机关(或系统)内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