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处于C点不工作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下降,工作产生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替代效应妨碍人们工作。
(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那么他技能得到原水平的津贴,又能得到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境况要好,因为他在U2上,这种收益效应造成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我们假定工伤补偿计划规定如下:当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我们利用下图分析这一计划对工人工作激励效应。
如图所示,图中假定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AB,工资是E0,并且假定工人的“市场”预算约束(即无工伤补偿计划情况下的约束)不变,所以康复之后仍然能得到受伤前的工资。在上述条件下,受伤后的预算约束是BAC;个人的最大效用在C点,即不工作。预算约束包括AC段,AC段看上去像一个“钉子”,正是这个“钉子”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第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即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第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正如标准的向下倾斜的无差异曲线U1,U2所假定的),那么他可以既得到原工资水平的津贴,同时又享受更多的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在这种情况下,受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显然会产生强烈的收入效应,阻碍受益人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由于收入补偿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使不幸的工人摆脱困境,不太注重工作激励方面的效果,因此制定一项避免降低工作激励的计划是不易的。例如,在上例所描述的工人偏好中,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因为,如果工人工伤好后继续工作,他将会获得无差异曲线U1,见点f,而获得低于Ag的津贴却不会达到无差异曲线U1。但是,由于工人的偏好不同,所以个人的最优津贴(即产生工作激励效应,同时又保证最小的效用损失)也不同。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根据个体劳动供给理论,所得税率的下降将导
- 如果Gene的小时工资有所上涨,同时他决
- 从宏观上来看,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参与率
- 纵向比较法是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同一国家
-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对应于任何给定的
- 试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女性参
- 厂商的工资-福利等利润曲线的斜率通常小于
-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
- 工资-福利无差异曲线反映的是()
- 弱化地区工资差别最有力的杠杆是()。
- 如果以增加资本使用表现的科技变化增加了对
- 一项新的税改方案将使所有失业补偿收益纳入
-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按照劳动为社会服务
- 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 亚当·斯密认为工资增长的决定因素取决于对
- 有效劳动时间在工作过程中实际上很容易监测
- 市场劳动力供给是()
- 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是
- 自然失业率的界定是什么?
- 经济学中的静态均衡对调整时间是如何假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