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含义
  • “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但以“仁”名其学、并以此统属其整个的思想体系,却是由孔子开始。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其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仁者人也”,“仁”界定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孔子认为一个具备了人之形骸的人要成为道德意义上的人,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完成,即“成人”或“成仁”。
    孔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
    1)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仁”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行。“仁爱”在孔子看来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仁爱”思想体系的产生,是对完全非人性的奴隶制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其理想人格首先要泛爱众而亲人。此种爱的情感首先表现在忠恕两个方面。“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是待人的态度是爱人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以欲立而立人,以欲达而达人”这是忠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忠恕之道以一贯之就是仁学。从爱人到忠恕孔子的仁提出了人皆有道德属性的观点。
    2)“克己复礼而为仁”,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周礼。“吾从周”在他那里既是一种政治理想,又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和操作性。他关于仁、礼关系的中心命题,是“克己复礼为仁”,“仁”所要求的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回复到周礼的规范。“复礼”的措施在社会国家关系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对等级名分的端正作到视听言动皆合于礼,“克己”,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念使之符合礼的规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此反复多次,礼所体现的伦理原则就会潜移默化为人的内在属性,即仁。为仁能克己复礼就可成为仁德之人。为人爱仁不能违背礼,仁是礼的心理基础,礼是人的行为尺度。
    3)“能行五者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恭宽信敏惠”仁是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孔子的仁包含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