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论《诗经》反映的周代社会的思想意识。
  • 作为一部抒情诗集,难得的是《诗经》不仅记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第一,《诗经》反映了早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社会激烈动荡、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人的创造受到压抑时,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社会和人生长远利益的关注和思考,萌生出拯救祖国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要求。《汉书。冯奉世传赞》说:“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故伯奇放流,孟子宫刑,申生雉径,屈原赴湘。《小弁》之诗作,《离骚》之词兴”可见前人已把社会动乱作为具有忧患意识作品的前提之一,周人是一个农业民族,忧患意识是其原始思维作品产生的前提之一。周人诗一个农业民族,忧患意识是其原始思维之一,在厉、幽时期尤为强烈,成为知识分子关系果是、抨击时政、忧国忧民的原始驱动之一,对后世知识分子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二,《诗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所谓宗教意识,是一般所说的宗教心理、宗教观念、宗教理想等,是人们在宗教活动过程中反映的观念形态。《诗经》以大量反映宗教活动的诗篇,表现出周人“敬天奉祖”的独特宗教观念,不仅使宗教直接服务于王室的宗法统治,还使宗教的道德力量大为增强,成为周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
    第三,《诗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反抗意识,是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在意识到自己被压迫、被剥削地位后所萌生出的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抗意识。这不仅是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也表明被压迫者对人生价值、自我意识的追求,是人性健全完善的标志,是独立人格出现的萌芽。这类作品,从不同的层次反映了被统治阶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纯对现实不满发展为有鲜明反抗意识所走过的历史轨迹。
    第四,《诗经》反映了周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额特点是依靠社会舆论与教育的力量,使人们逐步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在任何社会中,道德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才能保证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维持秩序,进行生产,解决争端。
    《诗经》时代,,道德理论尚未成熟,但对道德的追求与重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则已见端倪。其中“孝”道德、“德”“礼”道德,服务于宗国的道德及理想、情操、人格道德,均已大量出现。这些零散不成系统的记载,无不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犹如万条奔腾不息的小溪,最终汇成滔滔的江河一样,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原则,均在这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对《诗经》道德意识的研究,决不能等闲视之。
    第五,《诗经》反映了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讲,审美观念包含了审美感知、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等。《诗经》创作时代先民们对美的认识尚在探索中,尚未能将审美观念理论化与系统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先民们在文学创作时自觉遵守某种审美观念,并不排除先民们与具有明确的审美追求。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诗经》的全部作品,发现在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美与善、情与理、认知与直觉的统一,所表现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均显示出先民们的创作诗在“温柔醇厚”美学观念知道下所完成的,这一创作原则,经孔夫子及后世儒学者的总结提炼,成为儒家学者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准则,其影响诗不言而喻的。此外,《诗经》中表现出对人体美的追求,以多种手法创造的文学意境之美,注意对称与均衡、生动与完整、整齐与节奏等形式美,注意诗歌意蕴和谐所呈现的音乐美,诗篇内容描绘的色彩美等,都充分显示了先民们丰富的审美活动,诗理性和智慧的结晶中思想的精华,以诸子百家为代表,但它的先去之一就是《诗经》这部古老的抒情诗集。《诗经》记录了不同时期社会各阶层不同缝纫思维模式与文化心态,反映了同一阶层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等从不同侧面对《诗经》全面反映了时代风云及精神面貌给以肯定,正说明了《诗经》内容的博大,说明《诗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认识价值。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