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课例点评题: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我的祖家是歌乡[教学目标]一、在集体的音乐情境中享受共同创造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二、熟悉并能够哼唱歌曲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简单了解台湾高山族相关文化及其歌舞特点,表达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一、体验台湾高山族民歌的情绪、风格、特点。二、学唱《我的祖家是歌乡》。[教学准备]一、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台湾高山族民歌及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二、课前在教室内放置几个拖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播放台湾民歌《赏月舞》。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在干什么呢?(教师手持一根竹棒,一边敲打节奏,一边歌唱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学生:表演"杆乐")师:同学们看样子是作了充分的准备而来!那么上节课请大家收集的资料都带来了吗?请每组同学派一个代表出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每组学生代表在《我的祖家是歌乡》歌声的背景乐中向大家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台湾高山族人民进行"杆乐"表演的图片。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了解"杆乐"表演的由来、特点。如果时间宽裕,教师还可以就自己的表演请学生帮助在服饰、动作等方面作一些适当的改进)三、启发探索师:如果要在课堂上进行"杆乐"表演,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道具呢?(学生各抒己见,许多人认为拖把可以作为替代品)师:好,大家既然推荐了"拖把先生",那我只能请出他们来了!请几位学生到台前来,过一过台湾人"捣稻谷"的瘾!(一把拖把分配给三名学生,在同学们试着合力敲击地面、打出节奏的同时,教师说出一个简单的节奏型,其他学生击掌与教师一起将节奏型唱出来。在对节奏型有所记忆之后,台上的同学共同将此节奏型用拖把奏出)四、学唱歌曲师:非常棒!请同学们回到座位,我们看看能不能把这个节奏型作为我们今天要学歌曲的伴奏!(教师放《我的祖家是歌乡》的录音,出示黑板上原先盖住的节奏型。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师:我们跺跺脚吧,把刚才的节奏跺出来!(教师指挥学生一部分哼唱歌曲,一部分跺脚敲出节奏,轮流交替)师:好的,我们请刚才上台的同学再次走到台前来,其他学生起立!(教师暗示大家把用拖把模拟"捣稻谷"的同学围在中间,男生、女声为内、外圈。同学们一边拍手打出节拍,一边跟着录音小声地哼唱。"捣稻谷"的学生打出节奏。几遍之后,教师关掉录音,让学生用"拉(la)"跟着教师的竖笛歌唱旋律,并顺时针缓慢转圈)五、合作表现师:我们的气氛好像还欠火候!我们来个和声吧!女生用"la"唱旋律,男生底气儿足一点,跟着节奏说"嗨",好吗?(教师带着男同学喊出节奏来,并暗示学生在没有拖把的情况下用除去拍手以外的方式,如拍腿、跺脚)表演出与中间模拟"捣稻谷"的同学的节奏音型相同的节奏。师:好,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来到了一个高山族的村庄,正在进行一个篝火晚会!让我们在刚才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加上点更有创意的肢体动作和节奏型。我们尽情地跳吧,唱吧!(教师退出圈子,将教室的灯光熄灭,从讲台下拿出一个铁桶,点上蜡烛,打开录音,稍提高音量,师生共同表演)六、交流拓展师:我们听了一首高山族民歌,叫《赏月舞》,又唱了一首《我的祖家是歌乡》的民歌,说明台湾高山族的民歌有很多。大家知道台湾还有哪些优秀的民歌?能不能在课堂上唱一唱?(学生们回答并唱出主要旋律)师:大家的表现让老师感到惊讶,让我们带着这份热情,一起唱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好不好!(教师与全体学生击掌打拍子一起歌唱《阿里山的姑娘》,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 《我的祖家是歌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突出了音乐课程的综合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我的祖家是歌乡》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综合并不是大拼盘,什么都来一点,而是融合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与知识。比如,唱歌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学会一首歌曲,而是通过歌曲学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与此同时,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理解歌曲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和民俗风情。歌曲是联系各学科领域的通道,这是一种协同教学与学科综合的思想,本课的设计正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它是多元文化的渗透,通过歌曲联系相关文化,把课内课外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把民族的风土人情蕴含于音乐教学之中。第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从导入新课开始,便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师生在讨论交流中,初步了解和感受台湾民歌的特点及其相关文化。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杆乐"表演,体验台湾人"捣稻谷"的生活。然后,让学生用"捣稻谷"的节奏为歌曲伴奏,在学生熟悉歌曲以后,鼓励学生创编各种不同的节奏音型,并用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表现音乐。这样的教学安排,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情感在感受、体验、表现、创造中得以激发。第三,鼓励参与表现,激发兴趣。这节课是以多种参与和体验方式进行的。参与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本课参与的形式有很多,如师生讨论、交流音乐资料;设计"杆乐"表演:为歌曲创编节奏等。而用演唱、伴奏、身体节奏、表演等来学习音乐,是体验的形式。体验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参与体验不是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的流动,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思维的动、身体的动,学生在动中感受音乐,在动中发展想象,在动中激发兴趣,在动中获得审美愉悦。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