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民国时期报告的用途及其在前后期的文种地位。
- 报告,在民国前期是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在我国古代、近现代,官署之问行移公文,往往采用由典章法规明载的规范化文种;同时,在官署内部还存在多种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规范化公文,报告就是其中之一。例如,袁世凯政府中期,约法会议审查会的《(审计院编制法案)审查报告》;民国十六年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实业部矿政司的《审查报告书》等等,均是报告。纵观北洋政府及国民党南京政府,在历次的《公文程式》中均从未明确设置“报告”文种,但是,机关工作实践中对报告公文的运用却是屡见不鲜。实际事务活动的需要,是影响文种设置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民国三十一年,国防最高委员会核定《公文程式条例修正草案》,在第二条第五款正式规定:“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自此,报告才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确立“通知”作为辅助公文的文件是()。
- 什么是上书?试述上书的渊源及上书改为奏。
- 《关于徐村乡人民政府申报兴建砖瓦厂问题的
- 《军委办公厅关于徐州会战各部指挥官奖惩决
- 《巴县刑房经承邓仕斌缮文脱误请更定禀》一
- 在民国时期,必须由个人具名上呈的上行公文
- 在民国时期公文中,两个机关就同一事项用函
- 试述公文程式及其演化过程。
- 民国时期的电报(包括代电),一度实行“韵
- 袁世凯发布的《官署公文程式令》用“详”和
- 什么是代电?试阐述快邮代电的含义与推广;
- 规定
- 奏本的“首称”由前衔、()和事由组成。
- 唐代,名称带有“状”字的文体有哪些?
- 下列的牒,属于凭证性文件的有()
- 诏书的特定用法往往冠以别名,如恩诏、求贤
- 崇尚“儒素”,要求“实录”,在公文写作学
- 条例
- 民国时期取消了谕作为独立公文文种的地位,
- 训令文种大体上覆盖整个民国时期各种性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