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忽必烈推行汉法的内容和意义。
  • 内容:
    第一,建立年号、国号和礼仪制度。即位不久,定年号“中统”,后改为“至元”。定国号为“大元”。在此之前,蒙古国家没有类似于中原王朝的国号,只称为大蒙古国。元朝之名,至此正式确立,并且改变了此前中国各朝代沿用了数千年的以发祥地为国号的旧传统,开创了以吉祥字词为国号的朝代。在燕京设立太庙,祭祀祖宗,制定朝仪。
    第二,定都汉地。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后不久,在漠南和中原设两个都城:上都开平和中都燕京。随着对中原统治的稳定和深化,忽必烈将建都的侧重点更多地向燕京倾斜。至元九年,定新城之名为大都。这是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统一王朝的首都。新城建成后,上都则退居陪都的地位,主要起着联络中原与漠北的纽带作用。
    第三,建立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确定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忽必烈即位以后,逐步确定了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官有常职,位有常员,食有常禄,而且尽量录用故老旧臣和具有才学的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还在两个方面采取了措施。一方面,他限制诸王勋贵的特权,禁止他们的越规违制行为,大大削弱了他们政治上的权势;另一方面,他逐步削夺了汉人世侯的特权,逐步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第四,实行劝农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忽必烈设立相关机构,专门负责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还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用租佃的方式招募农民耕种;下令禁止掠人为奴,并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良民,从而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第五,尊崇儒学。忽必烈即位后,承认和提倡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族传统文化,多次召儒臣进讲经史,加强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并在中央设立国子学,用儒家文化教育贵族子弟。
    意义:总之,忽必烈即位后推行的一系列汉法,奠定了中央集权王朝的基本框架。同时,忽必烈推行汉法,也表现了蒙古游牧民族在征服中原后必然要适应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原汉族农业封建文明的历史趋势。正是由于大行汉法,忽必烈使建立在草原上的大蒙古国由奴隶制终于转变成封建制的元王朝,使元初出现了比较稳定的“中统至元初治”,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灭亡南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新的大一统。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