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感性形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
(1)美育是主体通过不断的审美体验,水滴石穿般地浸润了人的内心,慢慢地塑造着人的个性,仿佛如清风拂过人的心田。美育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
(2)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所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
(3)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象正是情感的载体。艺术家们产生强烈的喜、怒、哀、乐情感时,常宣之于咏歌等艺术形式。
(4)美育以形象为基础,是审美对象在形式上与情感相契合,在本质上是情感的体验,是最终实现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的协调活动。
(5)美育的过程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6)感性形态乃是艺术家与欣赏者沟通的中介。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则通过感性意象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j欣赏者所受到的感化,正是在这共鸣中产生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是()
-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
- 在意象的类型中最具有“天然”性的是()
- 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 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
- 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
- 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的审美形态是(
- 自然的陶养是美育的()
- 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 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
- 寓教于乐
- 康德与博克在优美论上的区别。
- 对中国古代“感物斯应”的正确理解是()
- 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 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
- 审美经验具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它可以分
- 西方美学传统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模仿说”
- 最早对悲剧艺术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的着作是
- 简述优美的特征。
- 康德提出了“游戏说”,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