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中国的“诗可以怨”、“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说法,以及西方的“愤怒出诗人”、“艺术是表现苦难的语言”、“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等等,反映了文学创作的什么规律?
-
(1)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坎坷的生活经验和由此形成的创伤性心理体验,会郁结为一种潜在的创作动力,迫使作家通过艺术想象来获取心理平衡。文学家愤而著书,而创作一旦发生,“愤”虽未烟消云散,但却凝聚成作品的审美内涵。
(2)悲剧性人生和创伤性体验,从情感内涵,文学风格、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酿成文学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因此坎坷的生活阅历或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往往成就了伟大的作品。
(3)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创伤性的生活经验似乎较之欢愉性生活经验有着更高的审美价值,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主张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
- 文化国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形象的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
- “叙事”一词一般包含三方面涵义:第一方面
- 下列词句属于韦庄词的是()
- 《微雨之街》的作者是()。
- 30年代的小说流派主要()、()和()。
- 下列哪一种是依据塑造艺术形象的不同方式来
- 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要建设
- 在我国古代,文学类型既已得到充分发展。
- 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
- 文学史
- 文学作品的主要类型包括()
- “虚静”一词,最早见于《老子》,原意指清
- 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是与()。
- 文本层面的经典的二分法是指()
- 诗
- 现实型文学
-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
- 举例说明文学接受中领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