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么舍利子尊者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么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论师的观点具体分析。
-
这是特殊的因果业报现象,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思议,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可现量知道。这并不是推诿,因为佛陀宣说过: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一般众生造某种因,定会有某种果报,但是有些特殊业力关系,不一定会如此,这是极为微妙、深密的道理,并非一般人所能了知。《入中论》也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佛陀超离一切善恶分别的究竟智慧,方能观察微妙的因果缘起,其他有情去观察,只能是盲人摸象,根本得不出完整、正确的答案。
对此,各大论师亦有不同的解释,《普明论》和《释论》中说:“某人舍弃了菩提心,后来也能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舍利子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他没有舍弃出离心,所以没有堕落。”善天论师回答说:“虽然舍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后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布布达论师则认为:“舍利子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但上师如意宝说:“不管怎么说,这些只能是一种代表个人的想法而已,真正的微细因果只有佛智才可了达!”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请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菩提心在
-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
- 在观修无常时,是否明白必死无疑、死期不定
- 恶作罪
- 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么?其具有哪些
- 佛教提出不净观、布施对治()。
- 如为希望成佛而学佛,是为贪得心,自私心,
- 为什么造善业会得到快乐、造恶业会感受痛苦
- 听讲行愿品之中有‘留惑可作往各界度众’之
- 学佛人消极悲观吗?
- 意思食的实质是什么?
- 什么是“教法”和“证法”?二者是什么关系
- 地藏经中有佛告鬼王:‘我亦告梵天帝释令卫
- 闻法时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疲厌的心态?产
- 佛经中之须弥山意义为何?
- 皈依三宝以后,对佛经、佛像、出家人应当如
- 什么是真正的见法?
- 为何现时释教,众生误会作迷信?
- 六祖坛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
- 佛陀宣说四谛教法,为什么先说苦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