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述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兴起及其三种设计模式。
  • 在1927-1937年的十年中,形成了触目的传统复兴建筑的设计高潮。其形成背景是很复杂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近代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织着侵略与被侵略的民族矛盾。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早期传播笼罩着不文明的色彩和扭曲的接受障碍。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高涨,自然激发起对洋式建筑的不满,“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成为当时中国建筑界和社会的普遍呼声。
    2)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的本位主义。
    3)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政治——伦理型文化。由此“中国固有之形式”这个本应该属于建筑风格的问题,就变成了保存国粹,标志民族存亡的政治问题。把“中道西器”视为中西建筑文化的理想模式,导致对传统复兴风格的热衷追求。
    4)当时的 中国建筑师,大多是留学归国。他们既有国粹主义文化观所制约的传统的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带来的学院派折衷主义建筑观念。学院派的一整套设计思想、设计手法,都十分合拍的适用于传统复兴风格的创作。再加上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式教会建筑中的先行经验,因而短期内迅速掀起了传统复兴建筑的活动高潮。
    三个设计模式
    1)宫殿式:这类建筑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型,保持着整套传统建筑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
    2)混合式:这类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摆脱岩柱额枋的构架式立面构图,代之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添加壁柱式柱梁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
    3)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即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这样的装饰细部,不像大屋顶那样触目的部件形态出现,而是作为一种名族特色的标识符号出现。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