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认知不协调理论?
-
(一)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假设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由费斯廷杰于1957年完成的。该理论认为,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
(二)认知不协调的条件与强度:认知不协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
(三)减少和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不协调认知因素的一方。
2.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间的不协调关系。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何为从众?
- 儿童的模仿现象总是()的,模仿的基本趋势
-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 简述减少社会惰性的方法。
- “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
- 兰波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耐痛忍耐力的实验
- 自我障碍是个体为()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
- 自我评价影响自我概念的时候,个体就会选择
- 回报规范
- 偏见的结果中最常见的是()
- “知恩图报”、“善有善报”是()表现。
- 按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理想角
- 角色结构论的代表人物是()
- 社会态度
-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
- 社会感情是由()和()构成
- “9.11”之后,大多数美国人对阿拉伯裔
- 指向行为的态度
-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
- 噪音的干扰程度如何,有三个重要变量起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