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经济大视野》是经济类双月刊,A4开本,在甲省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编辑部未公开说明过稿件审阅处理的期限。2010年3月中旬,该编辑部收到两篇稿件。一篇是作者李建华投寄的《中美博弈》,其中详细介绍了中美两国几次经济谈判的交锋情况,并首次披露了中国国家主要领导人在决策过程中的一些讲话和活动;另一篇是作者赵敏投寄的《经济系学生如是说》,主要以某高校经济系的学生为例,列出了大学生们所反映的在学习目的、就业取向、恋爱和社交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困惑,并提出如何正确引导的建议。 助理编辑张宁审稿后,认为两篇稿件都写得不错,建议采用。编辑王敏复核张宁的审稿意见时,认为《中美博弈》可以采用,但《经济系学生如是说》不宜采用。张宁按王敏的指导修改了审稿意见,王敏再次审核后表示同意。复审和终审也都认可审稿意见,并要求把《中美博弈》安排在最近准备版的一期中刊出。王敏未通知李建华,便把《中美博弈》排入该刊当年第3期的发稿目录中,随后进行编辑加工整理,按规定程序报经审定后发稿。 6月10日,《经济大视野》第3期出版。两天后,张宁按王敏的安排,把样刊寄给李建华,同时附短信说明稿酬将在6月底之前支付。《中美博弈》所在栏目的版式是每面排40行,双栏,栏宽23字,栏间空2字;该文共占3面零18行。该刊编辑部对这类文章的例行稿酬标准为70元/千字。 6月20日,稿酬还没有寄出,《经济大视野》的一名编辑发现,刚出版的月刊《回顾与思考》6月号上也刊登了署名为李建华的《中美博弈》,而且并非转载。王敏当即向《回顾与思考》编辑部了解。对方回答说,这是李建华本人在4月25日投来的稿件,编辑部审稿后认为不错,就发表了。王敏又打电话向李建华询问。李建华称《回顾与思考》编辑部所说情况属实。王敏指责李建华一稿两投,损害了《经济大视野》的利益,并说因此将不支付稿酬。李建华不接受王敏的指责,说了一句“如你们不付稿酬,我就上法院告你们”后,就挂了电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21日,甲省新闻出版局把《经济大视野》主编召到局里,严厉批评该刊在登载《中美博弈》过程中违反、出版行政管理规定的行为,责令立即停止发行第3期《经济大视野》,待问题查实后接受进一步的行政处罚。 李建华的行为是否构成“一稿两投”?为什么?
- 不构成“一稿两投”,因为他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收到《经济大视野》编辑部决定刊登其作品的通知,这才把稿件又投给其他期刊。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作者Y创作的长篇小说《海啸》出版后
- 以下选项不属于数字出版产品基本设计流程的
- 关于素材加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计算机拼大版的优点不包括()。
- 一位大学讲师2003年调入某出版社。如果
- 与图书相比,期刊的媒体特征除了回笼资金较
- 2014年5月,某中央在京单位主办
- 校对人员发现原稿中的差错,要用铅笔将差错
- 国际著作权贸易的法律前提是()。
- 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包括()
- 19世纪,外国传教士针对华人创办的出版机
- 在引进选题时,首先要衡量的是选题文化价值
- 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包括()等。
- 促进出版物销售的方法,不包括()
- 图书精装与平装的区别之一是精装必须设有(
- 某出版社2004年5月份图书不含税销售额
- 关于本量利分析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图书整体设计要严格执行的三级审核制度,是
- 关于生产数量影响定价的说法错误的是()。
- 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须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