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古代第三人称代词有哪些?
-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很不发达,常用“之”、“其”、“厥”、“彼”等指示代词充当第三人称代词,此外“伊、渠”也可做第三人称代词。
“之”在古汉语中经常做宾语,如《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共叔段,想立他做世子);《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他)。
“其”经常做定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幸而大王免了我的罪)。
“厥”其实和“其”是异体字,它们的用法是一样的。
“彼”在句中可做主语、宾语,不过指示性很强,多带有“对方、那一方”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他们的或对方的军队势力强大,我方军队力量单薄)。“伊”原来是指示代词,后来用做人称代词,如《世说新语》“汝兄自不如伊”(你哥哥本来比不上他)。“渠”是江左方言,也是“他”的意思。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资治通鉴》写的是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 表2所体现的美国经济变化趋势得益于实行哪
- “西王母”是谁?
- 我国第一部地理书是什么?
- 宋教仁在组织国民党的时候的目标是()
- 为什么无能叫“不肖”?
- 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出现在()
-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
- 图1是某校七年级(1)班小雨同学在历史学
- 图五反映的事件是()。1492年,()受
- 就一般情况来说,“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 “员外”一词是怎么来的?
- 明代文人杨继盛在临刑前写力量一副名联,上
- 下列说法中,哪些与“胡同”一词的来由有关
- 《四库全书》
- 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在战国时期是被称为()
- 在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建国方案是
- 材料1942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
- 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
- 下列关于半坡氏族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