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在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
-
消化期胃液分泌按接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不同,人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1)胃液分泌的头期:是指食物入胃前,位于头部的感受器(眼、耳、鼻、舌、口腔、咽等)受刺激,反射性引起胃液分泌增加。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条件刺激信号作用于头部某些器官的感受器,通过条件反射引起胃液分泌增加;二是由于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刺激了口腔、舌、咽等处的感受器,通过非条件反射引起胃液分泌增加,反射的中枢包括延髓、下丘脑、边缘叶和大脑皮质等。这些反射的主要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不但直接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还可作用于胃窦黏膜中的G细胞,通过胃泌素的释放间接地刺激胃腺分泌。头期胃液分泌约占进食后分泌量的3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含量均很高。头期胃液分泌量与食欲有很大关系。
(2)胃液分泌的胃期:是指食物入胃后,继续刺激胃液分泌,又一次出现胃液分泌的高峰。胃期胃液分泌的神经机制主要是:
①食物扩张了胃底、胃体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直接或间接通过胃泌素引起胃腺分泌。
②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释放胃泌素。③食物的化学成分(如蛋白质消化产物)直接刺激G细胞,引起胃泌素的释放。胃期胃液的分泌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胃液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原的含量比头期要少。
(3)胃液分泌的肠期:是指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继续引起胃液分泌轻度增加。在切除外来神经后,食物对小肠的刺激仍可引起胃液分泌,提示在肠期胃液分泌调节中,神经反射的作用不大,主要是由于食糜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引起胃泌素等激素释放的结果。有人认为,食糜入肠可使小肠黏膜释放一种“肠泌酸素”,可刺激胃腺而引起胃液分泌。静脉注射氨基酸也可引起胃液分泌,说明小肠吸收的氨基酸也可能参与了肠期的胃液分泌调节。肠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量少,约占进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总酸度和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较少。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动作电位峰值接近于下述哪一种离子的平衡电
- 试举例说明何谓刺激、反应与兴奋性,并分析
- 在刺激的()以及()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
- 下列中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有:()
- 肺气肿患者的肺弹性回缩力降低,导致哪项气
- 在体骨骼肌是可以单根纤维独立收缩的。
- 可使气道口径变小的因素是()
- 特异投射系统
- 对有哮喘发作史的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宜选用
- 嗅觉在皮质的投射区随着进化而(),在高等
- 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可兴奋细胞的任何
- 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基本上相当于Na
- 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皮肤血流量增
- 保证肺部进行适宜的气体交换,依赖于()泵
- 简述与肾脏内髓质外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有关
- 尿的排放过程是怎样的?
- 胃的容受性舒张是一个反射活动,传出神经是
- 许多研究证明,无论是春季产卵或秋季产卵的
- 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是
- 下列有关反射的论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