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古代工具书的注音方法主要有()、()、(
- “几乎、尤其、有点儿”属于()副词。
- 选择没有错别字的成语()。
- 据传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联军中有个精
- 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 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
- 孟子所谓“一箪食,一豆羹”中的“豆”指的
- “今天星期天”是()。
-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语音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
- 下列方言就其与普通话的差别来说,()
-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法结构并指出直接
- 地域方言
- 简述层递与排比的区别。
- “第一”中的“一”应读()。
- 句法成分
-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
- 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 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为()、地点、人物、(
- “植”的意义:植其杖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