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近代)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 材料三: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材料二、三均据《文史知识》 材料四: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是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材料五: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 ——《大国崛起》解说词 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并举例说明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
-
变化:对西方文明由鄙视、排斥到崇尚、吸收。
影响:
经济:创办近代工业,如轮船招商局、继昌隆缫丝厂等;
政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如郑观应、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等;
思想: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如新文化运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
-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
-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
-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
- 下图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ld
- 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是()
-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
- “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
- 《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
- 据《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介绍,地方商帮
-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
- 背景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
-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
- 草市是相对于官市而言的,《唐会要》记载:
- 隋唐时期陆路交通线和海路交通线都可到达的
- 对明清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材料一: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