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与春节、端午合称三大传统节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恰当一秋之中,故名“中秋节”。其起源说法不同。一说源于战国末期的神话《嫦娥奔月》,人们于八月十五祭月以盼嫦娥回来。二说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我国远在周代已有秋日拜月的活动。古籍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夕月”即于晚间拜月。但天子拜月,都在秋分时举行,跟中秋节不在同一天。从实质上说,中秋节是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因为这时大田秋熟,人们盼望五谷丰登,遂于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对月祭天,表达人们“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在祭月的同时也产生了赏月的风俗。这也是因为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之中赏月最好的季节。从历代文学作品中可以知道,唐诗中的赏月诗很多,其形象都很美,这说明中秋节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嫦娥奔月、玉兔蟾宫以及唐玄宗夜游月宫的神话传说,使月中世界更具有浪漫迷人的色彩。因此唐代以来的咏月诗篇,无不具有浪漫主义的格调。中秋节最明显的风俗就是吃月饼。这一风俗在唐代已有,明清以来特别兴盛,据说是元末汉族人民为了反抗蒙古族统治,曾用月饼相约起义时间。到明代有的月饼做的很大,凡是回娘家的女子都要在中秋节赶回婆家,与丈夫公婆一块吃月饼,因而明代称中秋节为“团圆节”。清代北京中秋节除赏月、吃月饼之外,最有特色的风俗就是到处卖“兔儿爷”,这大概是因为月中有玉兔捣药的传说。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