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有人认为清末“新政”,主观上是为了应付国内危机,客观上却不自觉地顺应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而结果则与愿望适得其反。你是否赞成?结合史实,说明你的依据。
- (1)目的:清末“新政”主要内容有三:练新军、派留学、奖实业。目的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应付国内危机。
(2)客观作用:“练新军”是晚清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北洋军的军制改革标志着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派留学”是晚清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清末颁行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则是我国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关键,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制度起点。“奖实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新政”的实施,客观上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
(3)结果:“练新军”本意是维护清统治,结果相当部分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加速了清灭亡。(即使是北洋新军,武昌起义后,也起了某种加速清灭亡的作用。)“派留学”本意是为缓和知识分子反清情绪,结果留学生大多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成为反清革命的中坚力量。“奖实业”则是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使其反封建的要求更加高涨。(如立宪派的三次大请愿运动。)如果清末“新政”包括预备立宪的内容,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清末在法制近代化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总之,清末“新政”做了维新变法时想做而没能做的许多符合近代化趋势的事情。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谭嗣同
- 下面哪一阶级不属于法国大革命时的社会第三
- 刘坤一上书的《太后训政保护圣躬疏》的文稿
- 1911年的保路风潮中,运动最激烈的省份
- 戊戌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的根本*区别是维新
- 1911年6月,保路运动发生在()。
- 1895年,北洋舰队覆没后,慈禧太后任命
- 陈玉成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向中美
- 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
- 清朝末年的保路风潮发生在()四省。
- 镇南关大捷
-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各是
- 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的政治土匪是()
- 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中对“五四运动”学
- 《新青年》是谁在上海创办的?()
- 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中国官僚资本与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一样
- 中共二大指出革命的动力是()。
- 1944年9月首先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