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析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的思想。
-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是非于学校”。“公其是非于学校”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性质的学校,究其实已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因此,可以说,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的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从这一思想出发,黄宗羲主张将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思想,而且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紧密结合。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1877年5月,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
- 宋代书院发展中,在学术争辩和讨论中创立了
- 抗战爆发后,中共提出的教育政策突出强调改
- 分斋教学法的发明人是()。
- 试从官学与私学的比较谈谈春秋时期私学的历
- 列举私学的历史特点。
- 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可用他说的四个字
- 王充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和()。
- 汉代察举制实施时,在郡国推荐的是()。
- 总明观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 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学是()
- 比较南北朝学校教育之异同。
- 明朝的官学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 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都是通过干部学校来
- 魏太学的教授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而此时
- 中国教育史上,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
- 试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办了一批革命干部学校。
- 试述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措施。
- 朱熹的(),对儿童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