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论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历史背景,谈谈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
  • (1) 东汉中后期以来察举制的腐败,需要新的选官制来代替。
    (2) 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阻塞了以经学世家为核心的士大夫的仕进之路。经学世家凭借"门生故吏遍天下"的雄厚政治实力。一方面鼓励士大夫与外戚、宦官势力相抗衡。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一种新的选官制度来达到自身政治目的,维护自身的利益。
    (3)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战祸连年,兵燹不断。士大夫流离迁徙,户籍混乱,秦汉以来形成的乡里组织随之陷入瘫痪。由此,原来在乡举里送基础上产生的察举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争夺人才,扩大社会支持面,曹魏政权也需要采取新的选举方法。
    (4) 东汉的"清议"之风为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划定等级提供了借鉴标准。  
    (一)九品中正制创设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1)魏文帝创立九品中正制的主观动机是想加强中央对选举大权的控制,同时在曹魏初期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确实予以了落实。
    (2)九品中正制在创立时期,确实起到了唯才是举的积极作用。
    (3)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西周,两汉乡举里选方法在新形势下的延续。
    (二)九品中制的消极意义及社会影响。
    (1)九品中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成为门阀士族操纵选举,垄断政治的工具。
    (2)造成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严重对立。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