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
  • 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1)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的加剧,20世纪20年代初,欧美列强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又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中国人民都感受到来自列强的巨大压力,反帝情绪普遍高涨。在列强操纵下,军阀割据、混战现象愈演愈烈,卷入内战的军队愈来愈多,1924年达到345万人。军队激增,人民负担难以承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一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2)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的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即《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文中分析了中国的政治情况,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提出了“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共召开“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但没有解决同国民党合作的形式问题。8月,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来中国,带来共产国际的意见,要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民主联合阵线。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国共合作问题。开始,多数反对加入国民党。张国焘认为那样会混淆阶级阵线,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陈独秀则表示,如果这是共产国际不可改变的决定,可以服从,但必须向国民党提出一定的条件,如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改组国民党等,中共党员才能加入国民党。经过激烈的争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最后同意了共产国际的意见,并采纳了陈独秀提出的基本原则。会后,陈独秀、李大钊和马林一起拜访孙中山,磋商合作的具体问题。
    (3)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这个问题可概括为两点:①理论方针上的指导。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确认了列宁提出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是: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要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盟,同时要“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这一理论成为民族殖民地国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此后,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发出了一系列指示,具体地指导了国共合作的进程。②实践上的帮助。在国共实现合作的过程中,马林起了重要作用。马林是荷兰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民族殖民地委员会书记,共产国际“二大”后被委任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有着丰富的殖民地工作经验。马林来到中国后,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考察了中国革命形势,认定只有国民党才是可以联合的革命政党;二是积极同国民党接触,曾亲往桂林同孙中山会晤,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共产党实行合作;三是说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接受“党内合作”的方式,直到最终促成国共合作。
    (4)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与孙中山的转变。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几经挫折后,虽然成分复杂,没有多少实力,但这个党在当时还是革命的民主派。而且,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创立了民国;而后孙中山又不屈不挠地同列强支持的军阀作斗争,因此这个党在中国还是有威信的。同时,这个党已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革命根据地,并拥有一支几万人的军队。所以,共产党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首先要考虑同国民党合作。更重要的是孙中山在这时有了转变。孙中山转变的外因是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特别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广东军阀陈炯明受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收买,发动叛变,使孙中山的一切努力前功尽弃,这是他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给了他极大的刺激。孙中山完全没有想到:“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陈炯明是他一直信任的部属,竟要置他于死地。这使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革命不会成功。正在这时,他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的积极帮助,实现了其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内因,是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因此,他才能够从国家前途和民众利益出发,接受马林提出的建议。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