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对人的归因偏见有哪些?
-
归因理论认为人是理性地、毫无偏见地权衡各个因素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不一定总是理性的,常常会歪曲信息,从而产生偏见。
(1)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
海德曾经指出,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他把这种现象称作“行为”吞没“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作“基本的归因错误”。如我们看到一位学生迟到了,在冲进教室的时候还弄翻了桌子,我们首先的反应往往是认为这个学生粗枝大叶、莽撞。然而,他可能是由于家里亲人生病送去医院而迟到,可能地很滑才撞到桌子。但是人们常常不注意这些因素,而习惯于用行动者的内在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的原因而忽视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
(2)显著性偏见。
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例如,如果观察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两人谈话中的一个特定的人的话,那么那个人容易被知觉为在指导谈话方面更为中心和更为主动。
(3)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的信息,即对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产生的原因:一是基础概率信息的抽象性。人们喜欢相当具体、生动的、比较独特的事情,而往往忽视非常抽象的、空洞的、统计类型的信息;二是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因此过分使用了独特的、具体的和生动的经验,赋予它普遍的意义,而对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 在感染的发生中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是()
- 牢骚的本质是社会舆论的表现。
- 成千上万的人喜欢喝茶,你也喜欢喝茶,这是
- 不想少发奖金又不想多出力引起的冲突,属于
- 利他行为
- 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是第几阶段()。
- 电视台播音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属于()
- 了解态度是怎样形成和改变的研究主流有:(
- 社会责任规范
- 社会比较过程理论是()提出的
- 动物领地性的功能有()、保护和()。
- 如果一个人在群体中感觉到别人都跟自己一样
- 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
- Buss对37个国家的择偶倾向的研究表明
- 公检法人员抓强盗、调查贪污、惩治罪犯等行
- 京剧《赤桑镇》中的包拯,作为法官他要执法
- 比较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区别
- 管理阶层人员流失有三类因素,包括()
- 说服的中心路径(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