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 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郭沫若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素质。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燕山夜话》的作者是邓拓、吴晗、廖沫沙。
- 60年代,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主要表现为(
- 诗句"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
- 《京华烟云》出自()。
- 简述郭沫若的《屈原》在当时历史剧创作方面
- 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棋王》的是( )。
- 阿城的《棋王》描写了一个外号叫“棋呆子”
- 1938年成立于武汉的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
- 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为代表的
- 以下哪个不是茅盾的笔名()。
- 路遥小说《人生》的主人公是从县城的高中毕
- 《雷雨》中出现的音响效果有()。
- 《白鹿原》的作者是()。
- 新感觉派
- 1921年郭沫若诗集()的出版,突出表现
- 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
-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 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是()。
- 1986年后,王安忆发表了一批引起颇多争
- 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是台湾著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