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
-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派或桐城古文派,因其创始及代表人物均系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后曾国藩创“湘乡派”,实为桐城派变体。“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
- 徽商诞生于徽州山区,这里的“徽州”指的是
-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有着怎样的人文特色?
- 《淮南子》
- 盐业是徽商经营的最主要行业,请介绍徽商盐
- 徽池雅调
- 《燕乐考原》
- 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
- 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其人品行恶
- 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
- 佛教“四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民间俗谚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那么徽商
- 魏晋时期的嵇康曾提出“()”的哲学人生观
- 唐代安徽两大诗人群体各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
- 简述安徽沿江地区元宵节灯会的内容。
- 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
- 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
- 安徽绘画起源于四世纪,最早出现的画家是晋
- “徽商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意义?
- 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