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什么叫“黄梅戏”?它有哪些基本腔调?
  •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它发源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的黄梅县,当地人称之为“采茶”、“喔嗬腔”、“采子”,成长于安徽省的安庆地区。
    初期黄梅戏有“三打七唱”之说,即演出时由三人操打击乐器兼帮腔,七人出场演唱。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戏曲内容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地方剧种。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
    黄梅戏基本腔调有“花腔”、“彩腔”、“主调”三类。花腔,约有一百首,均系民歌、小调,是“二小戏”(小旦、小生)和“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的专用腔调,衬字、虚词很多,旋律朴实动听,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彩腔由四句组成,故名“四平”。曲调欢快流畅,分为“对板”、“迈腔”、“切板”,男女同宫,曲调各异。主调用于整本大戏,属板腔体音乐,包括“平词”、“火工”、“二行”、“三行”等不同板式。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