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我国主要水土流失防治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的合理空间配置特点和小流域水土保持林的配置模式与基本原则。
-
就我国而言,山地丘陵区是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山丘区水土保持林体系作为山地丘陵区的防护林体系,其体系的组成主要分为黄土地区水土保持林和石质山地水土保持林。
一、我国主要水土流失防治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的合理空间配置特点:
水土保持林体系的合理配置,要体现各个林种具有生物学的稳定性,显示其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流域治理持续、稳定、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建设目标的主要作用。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的组成和内涵,其主要基础是作好各个林中在流域内的水平配置和立体配置。
1、所谓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对具体的中、小流域应以其山系、水系、主要道路网的分布,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根据当地发展林业产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的特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防灾和改善各种生产用地水土条件的需要,进行各个水土保持林种合理布局和配置,在规划中要贯彻“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林种配置的形式上,在于农田、牧场及其他水土保持设计的结合上,兼顾流域水系上、中、下游,流域山系得坡、沟、川,左、右岸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应考虑林种占地面积在流域范围内的均匀分布和达到一定林地覆盖率的问题。
2、所谓立体配置,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结构的配合形成。林种立体配置应强调的问题:
一是针对防灾需要和所处立地条件而合理选择树种或植物种;
二是根据选定的树种或植物种依其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处理好植物种间的关系;
三是林分密度的确定,除应考虑一般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之外,还要注意林分将要防护灾害的需要以及所应用树种和植物种的特性。
总之,对一个完整的中、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的配置,要考虑通过体系内各个林种的合理的水平配置和布局,达到与土地利用的等的合理结合,分布均匀,有一定的林木覆盖率,各林种间生态效益互补,形成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充分发挥其改善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功能;同时,通过体系内各个林种的立体配置,形成良好的林分结构,具有生物学上的稳定性,达到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效益。
二、小流域水土保持林的配置模式与基本原则
水土保持林体系在小流域范围内的总体配置原则,就是通过山丘区防护林体系各林种的水平配置与立体配置的合理结合,形成多功能,多效益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达到最高的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一些分布较广的水土保持林林种主要有:
①坡面水土保持林;
②水文网与侵蚀沟防护林;
③水库、河岸(滩)防护林。
以下主要针对这些分布较广的水土保持林林种,阐述各个林种配置的主要原则和模式:
1、坡面水土保持林
(1)水土保持(或水源涵养)用材林
水土保持用材林主要可采用以下配置形式:
①主要乔木树种与灌木带的水平带状混交:沿坡面等高线,结合水土保持整地措施,先造成灌木带,带间距4-6m,等灌木成活,经第一次平茬后,再在带间栽植乔木树种1-2行,行距2-3m。
②乔、灌木隔行混交:乔、灌同时栽植造林,采用乔、灌木间距混交(行距2-3m)。
③结合农林间作,用乔木或灌木带间间作农作物形式。营造林带时,结合窄带反坡梯田或水平沟等整地措施,在幼林初期,行间间作一些农作物,既可取得一些弄产品,又可以耕代抚,保水保土。
(2)护坡薪炭林
发展护坡薪炭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的同时,控制坡面的水土流失。其配置技术如下:
在立地条件配置上,可选择距村庄(居民点)教近、交通便利而又不适于高经济利用,或水土流失的严重的坡地作为人工营造护坡薪炭林的土地。
在树种选择上,一般应选择适应于干旱、瘠薄立地,再生能力较强,耐平茬,生物产量高,并且有较高热值的乔、灌树种。
(3)护坡放牧林
护坡放牧林是配置在坡面上,以放牧(或刈割)为主要经营目的,同时起着控制水土流失作用的乔、灌木林。它是破面最具明显生产特征的,利用林业本身的特点为牲畜直接提供饲料的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在树种选择上,应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生长迅速、萌蘖力强、耐啃食,树冠茂密、根系发达的树种。在配置模式上,护坡放牧林(或刈割饲料林)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短带状沿等高线布设,每带长10-20m,每带由2-3行灌木组成,带间距4-6m,水平相临的带与带间留出缺口,以便牲畜通过。作为牧坡的天然草场或人工割草场,其周围配置护牧林,主要目的在于改善草场的局部小气候及牧坡的水土条件,以促进操场产量的提高,同时,护坡林林木的嫩枝叶也可作饲料之用。在牧场周围护牧林以带状或带状沿等高线配置。
2、水文网与侵蚀沟防护林
(1)土质沟道防护林
土质侵蚀沟道系统防护林配置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土质沟道(沟底、沟坡)防蚀的必要,进行林业利用,获得林业收益的同时发挥保障沟道生产持续、高效的利用。所谓土质侵蚀沟道系统一般指分布于黄土高原各个地貌类型上的侵蚀沟系统,也包括以黄土类母质为特征的,具有深厚“土层”的沿河冲积阶地、山麓坡积或部分洪积扇等土地基础上所冲刷形成的现代侵蚀沟系。可概括为3种类型来叙述其配置技术:
①以利用为主的侵蚀沟:应在现有耕地范围以外,选择水肥条件较好、沟道宽阔的地段,在这一特定条件下,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②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侵蚀沟:此类侵蚀沟系的中下游,侵蚀发展基本停止,沟系上游侵蚀发展仍较为活跃,沟道内进行部分利用。
③以封禁或治理为主的侵蚀沟:这类沟系的治理可考虑从两方面进行:一种情况是距居民点较远,现在又无力投工进行治理时,可采用封禁的办法,减少不合理的人为破坏,使其逐步自然恢复植被,或散播一些林草种子,人工促进植被的恢复。另一种情况是距居民点较远,对农业用地、水利设施(水库、渠道等),工矿交通线路等有威胁时,应采用积极治理的措施。
(2)石质沟道防护林
配置特点:
①集水区易于发生泥石流的流域,在树种选择和配置上应该形成又深根性树种和浅根性树种混交的异龄复层林。
②通过区一般沟道十分狭窄,水流湍急,泥石俱下,应以格栅坝为主。有条件的沟道,留出水路,两侧营造雁翅式配置的防护林。
③沉积区位于沟道下游至沟口,沟谷渐趋开阔,应在沟道水路两侧修筑石坎梯田,并营造地坎防护林或经济林。为了保护梯田,沿梯田与岸的交接带营造护岸林。
3水库、河岸(滩)防护林
(1)水库防护林
水库防护林的配置包括两部分:水库沿岸防护林和坝体下游以高地下水位为特征的低湿地段的造林。水库沿岸防护林有靠近水面的放浪灌木林和其上坡的防蚀林组成。对于坝体下游低湿地,宜用做培育速生丰产林,选择一些耐水湿和盐渍化土壤的造林树种。
(2)河岸(滩)防护林
为了防止河岸的破坏,护岸林和护滩林必须密切结合起来,只有在河岸滩地营造起森林的条件下方能减弱水浪对河岸的冲淘和侵蚀。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