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狂犬病概述
  • 一、概述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狂犬病是人类病死率最高(100%死亡)、始终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传染病。狂犬病又是完全能够预防的疾病。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狂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地理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和大洋洲(近年有个别报道)外,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或流行。当前,全世界约2/3以上国家或地区存在动物和人间狂犬病。东南亚、中东、北美、东非、中南美和东欧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而西欧人的狂犬病病例却甚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等种种原因,犬、猫等家畜的狂犬病均未得到控制,是人间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有的国家或地区狂犬病流行仍有上升趋势。在我国,狂犬病几乎遍及各省。主要分布在农村,可能与农村养犬密度大、犬的免疫率低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各地区分布情况随地域不同亦有差异。
    2.流行季节从季节分布来看,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高峰,但一般以温暖季节(7~11月)发病较多。在流行季节较明显的地区,常以春夏之交和夏季相对较多,冬季相对较少。人间狂犬病春末、夏、秋季节发病数相对多可能与犬的发情季节易伤人,人群户外活动多,衣服单薄容易暴露,且暴露后伤势严重有关。
    3.人群分布各年龄组的人群均对狂犬病易感,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系因接触疫源动物机会的多少有所不同所致。在以犬及某些家畜为狂犬病主要传染源的亚洲和非洲某些国家,本病有比较明显的性别、年龄特征:青少年发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大致为2:1。在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美洲和欧洲的某些国家,狂犬病的人群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职业性,以野外考察、旅游者等与野生动物接触多的人群多见。不同地区的人群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感染率差别的主要原因与犬免疫密度、暴露后伤口处理以及人们对狂犬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程度等因素有关。
    (二)流行形式绝大多数以散发为主,亦有局部聚集性疫情报告。
    (三)影响狂犬病发病的因素
    1.疫苗和抗血清的使用被狂犬或者可疑狂犬咬伤以后,如能及时、正确地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再加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一般不会发生狂犬病,免疫失败的比率极低,这是影响狂犬病发病的一个最有力的人为因素。狂犬病暴露者接受治疗性预防注射时,能否做到及时、全程而有效的免疫预防是十分重要的。
    2.咬伤的性质狂犬病病毒通常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和动物体内的。即使无黏膜损伤,病毒亦可经正常黏膜侵入机体。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咬、抓伤人或舔了皮肤、黏膜后,其唾液污染伤口、黏膜可引起发病。人被狂犬病动物致伤的部位、致伤程度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被疯动物致伤头、面和颈部等那些靠近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或周围神经丰富的部位,比咬伤四肢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且潜伏期较短。一般来说,被咬伤四肢者潜伏期较长,多为1~3个月;头面部受伤者潜伏期较短,平均为5周;因角膜移植感染和吸入气溶胶感染者潜伏期更短,多为3周左右;多部位咬伤比单一部位咬伤容易发病,且潜伏期较短。咬伤严重,伤口深者比浅表损伤容易发病,潜伏期也较短。
    3.咬伤的先后顺序发病与否与咬伤先后有明显的关系,即先被咬伤者发病多,病情严重,后被咬伤者发病少或不发病。这也许是由于先咬人时疯动物唾液多,唾液中病毒也多,后来咬人时则唾液较少,因而侵入机体的病毒量也较少的缘故。
    4.伤口处理人被可疑动物致伤后,如果及时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理和抗狂犬病暴露后治疗,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的危险。伤口处理是狂犬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伤口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及时、正确。伤口不进行处理、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不仅可以增加感染患病机会,而且潜伏期可缩短。
    5.其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如犬和野生动物免疫和管理情况等。
    (四)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长可达1年以上,平均约为66.9天,多数病例的潜伏期集中于30~90天。短于15天,超过一年以上者罕见。
    (五)传染源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从全世界来看,最重要的狂犬病疫源动物当数家犬。但是,理论上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包括鸟类都可感染狂犬病毒,并将病毒传染给人。然而,不同的动物传播狂犬病的意义是不同的。我国狂犬病的动物传染源除犬、猫、猪、牛、羊等家畜外,还有鼬獾、鼠、狼、梅花鹿、熊、豹、刺猬、野猪、狐等野生动物。
    (六)传播途径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还可通过组织(如角膜)、器官移植手术将狂犬病传播他人,另外,还有呼吸道、消化道或通过唾液直接或间接污染健康人未愈合的伤口而传播狂犬病的可能性。
    (七)易感人群人类对狂犬病普遍易感。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