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画家对书法艺术有何贡献?
  • 画家的书法往往以独辟蹊径、另具一番情趣而引人注目,但是,也往往被评论为失之狂怪而非正宗。这种“正统”看法影响至今,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平心而论,画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作出了较大贡献的。
    “书画同源”是在文字产生的初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书法和绘画已成为两门独立的艺术了。但是,由于二者使用的工具相同,笔法相近,当这两门艺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又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现象。
    在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就对当时的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是由画师的专业,变为士大夫阶层的普遍爱好;由“成教化、助人伦”的白描人物,发展到纯任天真、不假修饰的草草墨戏。无疑这是绘画的一个极大的发展和解放,像大小米的山水、文与可的墨竹、苏轼的竹石、扬无咎的墨梅、梁楷的泼墨人物等,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那时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画家,被列入画家传上的书法家有:司马光、蔡襄、王安石、文同、苏轼、苏过、王诜、晃补之、米芾、米友仁、黄伯思、赵孟坚、朱熹等人。黄庭坚和蔡京虽未收入画家传,但据文献上记载,他们至少是精通画理的。书家兼是画家,画法通融书法,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苏轼曾自言:“画得寒林竹石,已入神品,草书益奇。”黄庭坚亦说:“李伯时书法极精,画之关纽透入书中。”因此,这个轻形式,重精神,与实用脱离,深入纯艺术境界的文人画,无疑对宋代“尚意”新书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元、明时期复古思潮的影响,馆阁体的盛行,帖学到了清代已经接近没落了。这时,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在酝酿中出现,那就是后来盛极一时的清代碑学。清代碑学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大量的画家介入书坛,把绘画的理论和技法融入了书法,为书法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画家兼书家或书家兼画家的傅山、王铎、石涛、朱耷、金农、郑燮、张廷济、伊秉绶、何绍基、陈鸿寿、高凤翰、赵之谦、吴昌硕、齐璜等人,无不把他们的书法作品与绘画沟通,使书法的章法、笔法、墨法比过去有了大的突破。
    他们在书法的章法上讲究绘画的“经营位置”,常有那种疏密穿插、大小斜正、黑白对比的构图处理。结体上往往追求一种形式美,如金农横粗竖细、长短对比强烈的漆书,伊秉绶方正充实、宽博大方的隶书,吴昌硕左右上下参差取态的篆书,陈鸿寿横竖笔画长短反常的隶书等。
    因绘画笔法的多样化,对书法笔法的创新产生了相应影响,清代书法的新笔法多不胜数,而大多数笔法是重视表现出的艺术效果,而不择手段的,这不能说不是绘画思想在书法上的体现。有的画家直接用画法写字,如郑板桥在书中渗用兰竹笔法,吴昌硕写石鼓文以画梅之法为之等。
    他们把绘画里的用墨用水之法也用进书法中去了。在画家们的书法作品里,其焦墨、浓墨、宿墨、涨墨、破墨、渴墨、淡墨时时可见,墨色多变超越了前代,成为清代书法的一大特色。画家书法的用墨用水之法,后来被日本书家继承过去,并光大发扬,成为日本书道的流派之一。
    我们从这些历史史实可以看出,画家进入书坛,画法融进书法,丰富了书法的意境和表现力,为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从当今书坛来看,有些风格突出的书法家,本身就是画家或是学过绘画的。因此,我们对画家书法不应存在任何偏见。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