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
(1)“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双本位制下产生的一种货币排斥另一种货币的现象。所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国家为金币银币规定固定兑换比率,由于官方的金银比价较之市场自发金银比价缺乏弹性,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即当金银的实际价值与法定比例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结果,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比如金币和银币的法定比价为1:15,而金与银的市场比价由于银的开采成本下降,使得其比价为1:17,此时金币为良币,银币为劣币,人们就会将银币兑换为金币,将金币贮藏,最后使银币充斥流通,而金币则被排斥出流通领域。如果相反即银的价格上升而金的价格降低,人们就会将手中的金币兑换为银币,将其贮藏、流通中就会充斥金币。最终的结果在流通中仍然只有一种货币真正在执行货币的职能。
(3)“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表明了货币的排他性特征。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企业经营活动要考虑的因素有()
- 在计算速动资产时,通常用流动资产减去应收
- 货币发挥相应职能时,必须是现实货币的是(
- 被兼并产权转让的收入,归兼并企业所有。(
- 既承认收入来源管辖权又不放弃居民管辖权,
-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财政范畴有
- 免征点
- 政府采购
-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应采用(
- 什么是商业信用,它有哪些不足?
- 在金本位制的几种形态中,()是最典型的金
- 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有(
- 参加紧密型联营的各企业、单位都不是独立的
- ()国家可以利用的支援农业生产发展的手段
- 被称为商业银行管理生命线的是()
-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增加导致需求过
- 下列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
- 按国家职能划分的国家财政支出不包括以下哪
- 货币头寸
- 本币汇率上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