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国际传播新秩序”论争的背景、焦点与实质是什么?
-
背景: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不平衡状况。二战后,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取得民族解放,但是由于长期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依然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要改变受控制局面,必须改变现行不平等的信息传播体制。
焦点:即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少数发达国家主张世界信息流通的绝对自由,不受各国政府的人为干预,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在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不平等,少数发达国家对传播技术和媒介保持高度垄断的现状下,所谓“自由流通”不过是少数传播大国的特权,因此主张自由首先应表现为对各国各民族传播机会与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实质:即在世界信息生产流通领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利益主体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的矛盾斗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舆论学》分析了大众报刊对现代人的重大影
- 信息量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 根据贝雷尔森的总结,人们对报纸的利用形态
- 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简述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
- 简述可说服性包含的几个方面。
- 赖特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警戒外来
- ()者认为信息应向其他商品一样自由流通。
- 我国首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是()
- 申农一韦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信息和新闻有什么关系?
- 何谓事实性信息?
- 对于传播者的研究,可以分成三个分析层次:
- 1920年11月,美国()公司获得了从事
- 实地调查法中的“实地”,主要指社会实际环
- 一面提示
- “Mainstreaming and R
- 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社会效
- 简述信息高新科技对传播理论的影响。
- 爱德华;霍尔等人曾依据接受者编码符合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