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暑温与暑湿,湿温,中暑如何鉴别?
- 暑温与暑湿,湿温,中暑都可见于夏季,但它们的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证候表现也不同。
暑温因感受暑热病邪所致,初起即见壮热,汗多,口渴,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是其主要特征;病变过程中,容易出现暑伤津气,甚则津气欲脱危重证候。若暑热病邪化火,深入营血,内闭心包,或引动肝风,或灼伤血络,则容易出现神志昏迷,四肢抽搐、斑疹、出血等极重证候。
暑湿多因感受暑湿病邪所致,暑热较重暑湿较轻,初起以寒热、身痛等邪郁卫表证候微主要表现;气分病变部位比较广泛,可郁在少阳,或困阻中焦,或弥漫三焦,均有不同程度的脘痞,呕恶、苔腻等湿邪内蕴症状,虽有暑伤津气证候,但不及暑温明显。
湿温多发于夏秋季节,因感受湿热病邪所致,起病较为缓慢,初起以恶寒,身热不扬、头重痛、身重肢倦、脘痞苔腻等邪遏卫气的湿重热轻证候微主要表现;病变过程中有湿热化燥伤阴与湿盛困阻阳气的不同转归;湿温以病势缠绵,脾胃为病变中心,邪多留恋气分,发热难退,病程较长是其特征。
中暑是夏季卒中暑热或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以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或突然烦躁神昏为主要表现。须注意与暑温之暑入心营证候相鉴别。中暑乃突发神昏肢厥,经妥善处理,神志较易苏醒;暑温之暑入心营,多微暑热病邪由气分深入所致,其神昏不如中暑突然,恢复亦较困难。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锡类散的作用是()
- 温病邪入下焦足厥阴,其病状有()
- 温病热退,干咳或痰少,口唇干燥乏津,口渴
- 温病证见:高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欲饮,
- 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其萌芽阶段是战国至晋
- 可用微下法或玉女煎清胃救肾的齿像是()
- 风温邪袭肺卫而偏于肺失宣降,以咳嗽为主症
- 身热神昏,舌蹇肢厥,大便秘结,腹部胀痛,
- 叶天士说: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治以
- 烂喉痧的病名记载见于()
- 温病壮热,周身骨节痛如被杖,渴喜冷饮,口
- 苔白厚粘腻为()的征象;苔黄腻或黄浊为(
- 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
- 湿温初起,一般的治疗原则是()
- 暑热病邪自气分内陷心营而致机窍阻闭,其治
- 牛黄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
- 卫分受邪,如正气未衰,加上及时准确的治疗
- 暑湿余邪未净,证见低热未除,口渴不甚,头
- 对于湿邪为患,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
- 湿热证、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