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结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徐悲鸿的《〈八十七神仙卷〉跋等书法作品,领略书法艺术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籍此写一篇小短文。
  • 王羲之《兰亭集序》
    这是王羲之(晋)的代表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对后来很多书法家都有影响。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和好友在暮春时节,兰亭之地与友人举行修禊(xì)之礼(一种祓除疾患与不祥的礼节)时,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少长咸集”的情形下,乘兴为他们的诗集书写的序。据说,王羲之后来回到家,写了多遍,但终未能再写得如此之好。
    这幅字,有气韵,写的妍美。春天,好友相聚,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友人写诗饮酒,心情畅快。作品的基调是表达愉悦之情,当然作品里有些人生的感慨。作品是自然地流露情感。后人评价作品具有妍美的风格,情感流露没有刻意安排。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欣赏:
    ①整体布局。纵有行,横无列。也就是纵向成行,而横列是错落有致。另外每行中间有些曲折变化
    这些变化都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字体也是随着自然结构而自然处理。整体看,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当,虚实相生,富有变化,随情而致。作品开始,“永和九年”即平和愉快,到后面,写朋友间的聚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讲友谊;讲自然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觞曲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都是一种很舒畅的心情。观其字,字的行气,包括字的结构,都渗透了愉悦之情。后面人生感慨,情随景迁,情随人生感触,字写的收敛。但整体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气脉流畅。
    ②字的结构。体式纵长,且字的书写有些倾斜,左低右高,象这种字很多。如“惠”“风”都有此特点,且字的结构随情感的变化,上下文衔接,都有变化。如“之”字,二十来个“之”字,都有不同特点。这并不是事先想好了应该怎样写、应该怎样变化、变成什么样子。而是随着情感的变化,上下文字的自然结构加以处理的,也就是“因势利导”。如第六行“之”字,本为平捺,但处理成长点,为何如此,一是在它的右边,有一个“水”字,即有捺,水的右边,“清流激湍”的“激”字也有一捺,“之”字也写平捺,这三个字都有一捺,看了不舒服。而且“之”字下面留的空白较多,若“之”字写小了,再写“盛”字,下一行字移到这里,就不舒展。这个地方留的空白较多,就把这个字用长点将空白处调剂一下。
    再如第一行,“暮春之初”,“之”字写的较扁,因为“暮春”二字较长,“之”字写的扁些,体现了长短变化,字的变化因势利导,处理自如。后面“之”字的处理,也都有类似情况。
    ③用笔。中锋为主,也有侧锋,入锋较多。为何这样处理,是因为富有变化。用笔入锋,可以表现很细腻,上下字中间的联系,特别纤丝相连,一个字或字与字之间,常有纤丝连带,可以说是顾盼有情,气运通畅。这些纤丝虽然很细,但都是一丝不苟。看了以后,感觉有一种愉快的情感饱藏于此,且气脉通畅。
    故此,可以说,这一作品较秦代篆书、汉代隶书那些歌功颂德,庄重、虔诚、严肃的作品而言,《兰亭集序》无论是书写的内容、表现出的晋代思想、感情、风度都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使得这一作品具有非常的诱人之处,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