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
20年代至30年代的通俗文学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五四新文学这时已经站稳了脚跟,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文学已经掌握了全部读者和文学市场。所以左翼文学界一再进行“大众化”的讨论,并提倡运用“旧形式”和“大众语”,但收效甚微。原因是这些“大众文学”必不可少的娱乐功能。因而这种提倡仅仅是30年代“雅”文学向“俗”文学移动的愿望而已。
30年代,真正在由“雅”向“俗”移动的是海派文学。尤其是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占领了旧通俗文学的部分领地,同时出拓宽了大众文学的市场。
新文学由“雅”而“俗”的挺进,刺激了旧派通俗文学,于是旧派通俗文学也开始向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品位,逐渐实现由“俗”及“雅”的转变。从而形成新文学“俗”化,旧派通俗文学“雅”化的态势。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概述“左联”成立时期的主要文学活动。
- 问题小说的特点是()。
- 最早发表的新诗是胡适的()。
- 巴金小说风格形成的原因。
- 简析殷夫“红色鼓动诗”的特点
- 鲁迅小说《阿Q正传》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具
- 抗战相持阶段国统区创作在形式上的特点是多
- 什么是小品散文?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
- 谈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 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
- 刘半农的主要诗集有()和(),此外,还有
- 方鸿渐这个形象出自()。
- 简述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
- 简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 冰心散文的特点。
- 匡复出自夏衍的剧作()。
- 汉园三诗人是指()
- 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了思想
- 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