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论述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理论。
-
(1)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三祖”,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理论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
(2)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第一,“三相济”说直接渊源于方苞的“义法说”,方苞的“义”是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法”则是指文章法则,姚鼐则在方苞的基础上,把“雅洁”作为评价内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第二,“三相济”说,历史地植根与宋学与汉学论争之学术风气之中而有所折衷,宋学指的是清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汉学即考据学,可见他讲考据,重在义理,归在词章,意在折衷,以助文之境为考据,以文章之学为鹄的。第三,“三相济”说,深刻地表达了他认为文章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真知卓识。
(3)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第一,姚鼐的八要素直接渊源于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的散文艺术四要素。第二,姚鼐在刘大櫆的基础上作了更加系统、深刻和辩证的论述,从创作过程看,“神、理、气、味”指的是艺术构思,“格、律、声、色”指的是艺术传达;从创作成果看,“神、理、气、味”指艺术精神,“格、律、声、色”指艺术形式。姚鼐之所以强调二者的结合,这和他重视创作主体的循才运法、执法杨才的见解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4)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第一,姚鼐在“阳刚阴柔”说,是历代艺术哲学思维的审美积淀,《周易》、《文心雕龙》、《沧浪诗话》都有相近论述。第二,此说是他对“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层层交织、精粗错综而网结的绚丽艺术风格的精当概括,揭示了形成两种美学风格的基础是作者特殊的才性和文章神气声色的结合,也就是人的风格和艺术风格的统一。姚鼐认为阳刚阴柔可以偏胜,但不可偏废,姚鼐本人更为推崇阳刚之美。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王夫之的)“情景”说
- 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曾提到李商隐
- 梁启超创办哪份刊物?()
- (苏轼的)“远韵”说
- 为什么说姚鼐的古文理论是对方苞、刘大魁古
- 自群众观言之,《复仇》所表达的思想,与哪
- 教材认为: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和“
- 简述毛宗岗所概括的小说艺术结构的方法。
- 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
- 文学批评应该是对文学现象的()
- 对于抒情类作品的复述,往往要()
- 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篇,专论风格形
- 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原道》
- 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
- 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说盛行之时,
- 文学批评的社会政治功能表现在通过对作品历
- 文学批评的实证性强调(),思辨性强调()
-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贾平凹创作的()。
- 要使批评文章显得亲切、平易、流畅,应当恰
- 文学批评家的学术素质应该包括()